全美國「最愛用的打招呼方式」是擊拳!連歐巴馬都在瘋的「擊拳文化」能幫助孩子心靈成長,快學起來吧~

說起擊拳這個動作,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將擊拳作為打招呼、互相激勵的一種方式,如果你來美國旅遊或者生活的時候不知道這個文化,有時還真是會出醜的。  記得有一次帶憨憨打棒球時見到他隊友的父親,我下意識伸手去打招呼,那位父親也很熱情地伸手跟我打招呼。 只不過悲的是,我伸出去的是手掌,想的是握手;他伸出去的是拳頭,想的是擊拳。  結果咱們的手都在半空中即將交匯的一剎那僵住了,後來我急中生智,一把抓住他的拳頭,搖了搖。雖然動作不倫不類,但好歹也是有過見面禮了 … 只不過,我是一臉的尷尬,對面老外則是一臉的茫然! 其實不光是我遇到這樣的情況,老外在打招呼的時候,有時候也會遇到拳掌不一致的尷尬,  什麼是擊拳? 擊拳的英文名是Fist Bump,這個動作最早起源於籃球和冰球比賽,也不知道它什麼時候開始在美國開始流行的,歐巴馬就特別喜歡用擊拳的方式打招呼,他跟夫人慶祝用的是擊拳,  他跟小朋友say hello玩的是擊拳,  就算在公共場合接見政要,用的也是擊拳,  也不曉得是不是受他的影響,全美掀起了擊拳熱,在學校打籃球,無論男孩還是女孩,見面打招呼也好,慶祝進球也罷,清一色地都是擊拳。這時候誰要是伸手去握手,會被別人當「怪胎」的! 這種美國文化,咱們這些亞洲人還真是一時有點不適應,就連林書豪以前和kobe握手的時候也發生過一個人伸掌,另一個人擊拳的尷尬。  2擊拳打招呼合適嗎? 美國人與人交流時最常見招呼方式有三種: 1. 握手(Shake Hand)  2. 擊掌(Hi Five)  3. 擊拳(Fist Bump)  到底哪一種最好呢?科學家們還真做了這方面的研究。 Aberystwyth University大學有一位叫做David Whitworth的教授,他曾經做了一個實驗,他和助手每個人都戴上一個手套,一隻手套上沾滿了細菌,另一隻手套上乾淨無菌,然後他倆分別用握手、擊掌和擊拳這三種不同的姿勢來打招呼。 最後結果發現,雖然這三種打招呼方式都會導致細菌從一隻手傳到另外一隻手,但是傳播的細菌劑量卻大大不同。 握手傳遞的細菌最多,是擊拳所傳遞細菌的20倍;擊掌傳遞的細菌也不少,是擊拳傳遞細菌的10倍。 所以,David教授認為,如果可以的話,儘量用擊拳方式來打招呼,因為它可以有效減少細菌的傳播。特別是在流感季節,或者在醫院裡,一定要減少握手。 原文發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美國傳染疾病控制雜誌),http://www.ajicjournal.org/article/S0196-6553(14)00659-2/pdf 3擊拳的附加功能 其實,衛生這個因素只是擊拳流行的一個方面,大家喜歡擊拳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擊拳能夠傳遞一種勇氣、力量和決心。  在美國,父親帶孩子參加活動,鼓勵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擊拳。 當我們把拳頭伸出的一剎那,我想傳遞的信號就是:「孩子,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 如果孩子也伸出了拳頭,TA這是在向父親傳達信號:「YES,我願意接受挑戰,我一定能行!」 在這不經意的拳頭碰撞之間,力量在父子的心靈之間流淌。 在美國,如果孩子生病,親朋來看望時,最常見的一種慰問方式也是擊拳。  當伸出拳頭的一剎那,我們想表達的是,「寶寶,堅持住,你一定要早日康復!」 當寶寶伸出拳頭的時候,他是在向我們證明,「YES,我一定加油,儘快好起來!」 此時的拳頭碰撞,傳遞的是一種戰勝困難的決心和意志。 美國很注重孩子的團隊合作能力,如果和朋友一起並肩作戰,比如打球、小組做Project,他們在需要加油打氣的時候,更會互相擊拳鼓勵。  雖然只是簡單的拳頭碰撞,但是大家所傳遞的信號是,「努力做好自己的職責,把後背交給隊友吧!」   當孩子們面對困難,挑戰自我的時候;當我們鼓勵孩子勇氣和力量的時候;當孩子和我們一起同心協力的時候;…父母們,請不要吝惜你的拳頭吧!  本文獲得微信公眾號憨爸在美國 hanhanusa授權,原始標題:美國人的快樂育兒,竟然是用拳頭和孩子交流 …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