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將近!!台灣就是要吃「湯圓」~但其實古代人冬至不吃湯圓的...原來他們都吃「這個」!!

臺灣人過冬至流行吃湯圓,大陸人過冬至流行吃餃子,宋朝人過冬至則以餛飩為主食。 宋朝人的飲食概念頗為特殊,他們說的「炊餅」實際上是饅頭,他們說的「饅頭」實際上是包子,他們說的「包子」實際上是用菜葉裹餡兒的菜包,而他們說的「餛飩」實際上正是現代人所說的餃子 剛才說宋朝人過冬至以餛飩為主食,實際意思就是他們過冬至以餃子為主食。過冬至吃餃子,和今日大陸的北方人沒有區別。 讀者諸君可能會表示質疑:餛飩是餛飩,餃子是餃子,餛飩怎麼能和餃子畫上等號呢?沒錯,現在的餛飩和餃子是有區別:餛飩皮薄餡少,餃子皮厚餡多,餛飩多用方皮,餃子多用圓皮。 可是宋朝人說的餛飩和現代人說的餃子完全是一回事兒,同樣是用圓皮包餡兒,同樣是包成半月形,中間鼓鼓的,兩頭尖尖的,邊緣扁扁的。   (台灣人臺灣人過冬至流行吃湯圓,大陸人過冬至流行吃餃子,宋朝人過冬至則以餛飩為主食。圖片來源:iCook)   宋朝也有真正的餛飩—真的是餛飩,不是餃子。宋朝人包餛飩,包得很大,很複雜,造型像朵花,含苞未放,可以用鐵籤子串起來烤著吃,當時管這種食物叫「餶飿」(讀作「骨朵」)。也就是說,宋朝的飲食概念有些變態,那時候的餛飩就是餃子,而那時候的餶飿才是餛飩。   金盈之《新編醉翁談錄》提到宋朝人過完冬至時常講的一句民諺: 新節已過,皮鞋底破。大擔餛飩,一口一個。   冬至這個盛大節日過完了,皮鞋的底子也踩破了,為什麼會踩破呢?可能是因為冬至那天到處送節禮的緣故吧。送節禮要準備很多餃子,可是由於這些餃子有來有往,既沒有送完,也沒有吃完,過完冬至還剩下一大批,怎麼辦?敞開了吃吧!   作者簡介:李開周 1980年生,河南開封人,青年學者,《南方都市報》專欄作家,曾在《新京報》、《中國經營報》、《世界新聞報》、《羊城晚報》、《中國烹飪》和《萬科周刊》等媒體開設專欄。 著有《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歷史課本聞不到的銅臭味》、《民國房地產戰爭》、《祖宗的生活》、《千年樓市:穿越時空去古代置業》、《食在宋朝:舌尖上的大宋風華》等。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 【更多內容請上時報出版粉絲專頁;本文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