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如何對待歸國戰俘?

在日本,「日俘」是一個需要過濾的敏感詞,日本官方也在刻意抹殺這段歷史。那些被中國人教育感化的日俘,回國後的命運如何呢?日俘前田光繁晚年到中國故地重遊(圖注) 日本老兵回國後,在物質上,一般可以領到三筆錢(政府給的退休金、天皇的恩給、日本遺族會給的錢),在精神上的待遇,是可以參拜靖國神社,並受到民眾尊敬。不過,如果沒有及時歸國,則被視為「自動放棄了日本軍人地位」,領不到錢不說,回國後還會受到不公正對待——被貼上「叛國者」和「赤化分子」的標籤,找不到工作,經常遭到日本極端民族主義分子的騷擾,甚至人身威脅。前田光繁因故1958年才回國,就被視為「最危險的赤化分子」,沒有正式工作,只好打零工,80歲了還在燒鍋爐,收入低微。日俘稻葉績回國後,被視為國賊和「紅色使者」,行蹤受到警察監控,人權也被剝奪。 幾十年後在日本再次相會的中國八路和日本八路(圖注)與他們悲慘境遇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日本戰犯的風光。據日本NHK電視台爆料,日本陸軍醫院保留的侵華期間的8000份病歷中,因戰爭中的屠殺行為而產生精神障礙的只有2份!這是一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數字。換句話說,99%的日軍從未對侵略中國的戰爭罪責進行一丁點反省。現在,這些人卻被供奉在靖國神社,而且他們的後代正把持著日本的內政外交大權。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讓戰犯二代否定自己的老子,反思自己的歷史,改正自己的錯誤?今天,還有不少日本人對當年侵華戰爭失敗很不服氣,叫囂對華再戰。這些人,應該去看看日俘們的回憶錄。儘管不少日軍老兵都撰寫了戰爭回憶錄,但絕大多數都是所謂「歌頌勇士的小說」,唯日俘的回憶錄中有深刻的反省和反思。日俘吉野孝公在回憶錄後記中透露了自己的寫作動機——「針對『再來發動一次戰爭吧』的說法」,他進一步寫道:「我想請說這些話的人們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失去親人的痛苦。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不讓人們再次發動戰爭。」 [1] 聶榮臻(右)親自撫養失去雙親的日本小女孩美穗子(圖注)遺憾的是,日俘們回國後繼續反省侵略戰爭的言行,在日本得不到普遍支持,甚至受到其子女的排斥。這,才是令世人憂慮和警醒的。[1] (日)吉野孝公著、金明譯:《騰越玉碎——一個日俘的回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緬戰場國際學術研討會資料》,中國雲南保山,1994年5月,第93頁。 來源:toutiao.com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