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戰世界翹楚 中國須嚴記3句真言與其抗衡

美國的經濟戰是運用經濟手段對一個國家經濟體的脆弱性進行致命打擊。蘇聯在後期依靠出口石油換取美元,再用美元大量進口糧食。糧食、美元、石油這三大戰略物資高度依賴國際市場。美國抓住蘇聯經濟這一脆弱性發動經濟戰,導致蘇聯外匯儲備耗盡,無力進口糧食,國內大亂,最終被自己的敵人玩弄於掌心。鑒於此,我國要保障戰略物資安全,優化平衡經濟結構,優化壯大國有企業,消除經濟的脆弱點,提升國家自主發展能力。近年來,西方霸權國家遏制我國發展的戰略企圖越來越明顯。我國要警惕其軍事威脅,同時,更要警惕其隱蔽經濟戰。當年美國政府針對蘇聯經濟的脆弱點進行隱蔽經濟戰,令其陷入貨幣財政危機,並接連施以組合拳,致其分崩離析。這段歷史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和借鑑。 一、蘇聯經濟的脆弱性及其形成原因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和凈進口國上個世紀80年代初,里根政府的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凱西提出針對蘇聯的隱蔽經濟戰。經濟戰並不是簡單地經濟制裁、經濟封鎖和經濟競爭。威廉·凱西所說經濟戰是一種非常規戰爭,其核心是通過對一個國家經濟體進行研究,找到它的脆弱性,找到其咽喉命脈,並針對這種脆弱性,通過經濟手段進行打擊,削弱其國力,進而顛覆其政權。據此,威廉·凱西組織專家組對蘇聯經濟的脆弱性進行研究。研究結果發現,蘇聯國民經濟體系對油氣出口的高度依賴。「在部分年份中,石油和天然氣所賺取的硬通貨占據蘇聯全部硬通貨的60%-80%,並且這些收入成為蘇聯經濟體制的一個支柱。蘇聯雖然從西方賺取硬通貨,但它需要用這筆錢從西方購買糧食和技術,以維持經濟體制這個龐然大物。」 蘇聯有完整的工業體系,以它為中心形成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內部市場,其綜合國力可以和美國抗衡。蘇聯怎麼會是一個高度依賴資源出口的國家呢?蘇聯有完整的工業體系不過,蘇聯在晚期確實是一個高度依賴石油出口的國家,其根本原因就是蘇聯經濟結構嚴重失衡。蘇聯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比例是6:2:2,尤其是關係國計民生的糧食無法自給,只能靠不斷地增長進口來補足。在後期,蘇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穀物進口國。1970年,蘇聯進口穀物僅220萬噸,而1985年,蘇聯進口穀物已經達到4560萬噸。「到1980年代中期,每3噸糧食加工產品中就有1噸是用進口糧食生產的。畜牧產品的生產是建立在穀物進口基礎上的。蘇聯不得不簽署供應穀物的長期協定,承擔每年必須從美國購買不少於900萬噸、在加拿大購買不少於500萬噸、在阿根廷購買不少於400萬噸的糧食。」而油氣資源出口創匯是購買糧食最主要的資金來源。 這種經濟結構比例嚴重失衡要追述到史達林時期的超高速工業化發展戰略。工業革命之後,現代大工業成為大國爭霸的基礎,也是任何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基礎。蘇聯無產階級政權建立之初,生產力不發達,工業弱小。外部英法德美日等列強虎視眈眈,國家的生存已經成問題。因此,蘇聯已經沒有時間,先農業、再輕工業最後重工業按部就班地發展。它必須在短期內集中一切資源迅速發展以國防軍事為中心的重工業。這樣,形成了蘇聯的計劃經濟,也形成了蘇聯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國民經濟體系。這是以備戰為目標,為軍事工業服務的國民經濟體系。為了集中有限的資源進行高速工業化,蘇聯不得不從農業生產中抽調資源投入到重工業化中。蘇聯的農村集體化就是為了完成這一任務。但是,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蘇聯的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 二戰之後,美蘇旋即進入冷戰狀態,蘇聯以軍事工業為中心的經濟結構並沒有根本變化。蘇聯領導人在二戰後曾大力發展農業,補貼傳統產糧區,開墾新土地,對農村投資逐年增加。總體來說,在1980年以前,糧食產量還是增產的。但是,與此同時,蘇聯也在迅速工業化和城市化,城市人口不斷增加。1956年城市人口約8820萬人,1990城市人口約為19060萬人,增長了約1倍。同時,還要考慮到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飲食結構發生變化,肉、蛋、奶的消費量增加,從而對糧食需求加大。另外,蘇聯還要對東歐一些國家支援糧食。總之,糧食收購量與糧食需求量之間的缺口逐漸加大,糧食儲備不斷下降。因此,從1962年起,蘇聯開始從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進口穀物。 但是,從國際市場進口糧食需要硬通貨,這又成為困擾蘇聯領導人的難題。蘇聯軍事重工業強大,但輕工業偏弱,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競爭力,無法通過出售工業產品換取足夠的硬通貨。蘇聯最初只能通過出售黃金儲備從國際市場上購買糧食。1963年,由於糧食低產,國家糧食儲備減少,蘇聯領導層不得不決定從國外大量購買糧食。為此撥付黃金372.2噸,這一次就用掉黃金儲備的1/3以上。長此以往,黃金儲備是無法支撐糧食大規模進口的。上個世紀70年代初,蘇聯領導層開始考慮發展科技,提升工業競爭力,準備專門就科技革命問題召開一次蘇共中央全會,並委託專家組起草了一份綱領性文件。但是,非常巧合的是,1973年,中東戰爭爆發,並引發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國際油價暴漲10餘倍,而蘇聯的秋明油田正好大規模產油。石油收入從天而降。 令蘇聯領導人頭疼的外匯儲備和糧食問題居然就此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前蘇聯學者阿爾巴托夫回憶當時的情景,「我國的領導——無論是政治的還是經濟的完全高枕無憂了,開始迅速地大肆揮霍起這筆巨大的、歷史上只能開採一次的財富了。從1973年起,我們在歷史上第一次成為糧食凈進口國,並且對這種進口上了癮,就像吸毒者上了海洛因的癮一樣。還開始了進口了大量設備——基本上都是最普通的設備,這些設備我國工業也是有能力生產的。……有一點顯而易見,就是這種天上掉下來的意外之財妨害了及時進行經濟改革。」 還有一點,蘇聯利用這筆石油收入在世界範圍內不斷擴張勢力範圍。石油開採畫面 但是,石油收入不僅沒有解決蘇聯的經濟不平衡,而且加重了這種不平衡,形成了其經濟致命的脆弱性。蘇聯用石油出口換取巨額外匯,也就是美元,再用美元大量進口糧食。糧食依賴於北美,石油的價格控制在沙特等國家手中,美元的發行權由美國控制。糧食、美元和石油是一個國家的戰略物資,而蘇聯的這些戰略資源卻高度依賴國際市場,實際上都控制在自己的敵人手中,形成嚴重的外部依賴,失去主導權,從而招致了致命的外部打擊。 文章未完,點擊這裡閱讀全文! 來源:www.51junshi.com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