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義鄉排灣手文展 訴說刺文傳統與耆老生命故事

▲文化處四樓「臺灣排灣族雕刻館」展出「榮耀祖紋:來義鄉排灣手文展」。(圖/記者陳宗傑攝,2017.6.8) 大 中 小 屏東縣來義鄉是排灣族手文耆老最多的鄉鎮,珍貴的刺文傳統正逐漸凋零,屏東縣政府特別與國立臺灣博物館、來義鄉公所合作辦理「榮耀祖紋:來義鄉排灣手文展」,即日起至9月10日於屏東文化處四樓「臺灣排灣族雕刻館」展出。臺博館吳組長、縣府邱黃秘書長與來義鄉竇鄉長均表示,期盼透過中央、地方跨單位的合作展覽,傳承保存排灣手文傳統及其在地精神。展示內容包含手文耆老珍貴影像、口述採訪影片、刺文工具、手文圖案說明與木雕刺文人像等,期望透過本次展覽讓民眾了解排灣族的手文文化。文化處吳錦發處長則表示在文化部補助下,目前正執行屏東縣全縣的手文調查專案,俾利後續登錄指定文化資產事宜。
▲84歲文樂部落李直英說,她14歲時刺上家族不同圖案,左手刺的時候很痛就換右手,需要四天才完成。。(圖/記者陳宗傑攝,2017.6.8)排灣族將文手和文身都稱作叫做:"iveci"e(發音:依福吉),男子刺文在身體上半身的胸、背與手臂部位,女子則刺在雙手背上,排灣族刺文講究「文如其分」,不同的出身家族、階級與身份各有不同的圖案,女子手背與男子身上的刺文,就像服飾上的文飾、木雕上的圖案,是一種身份的符號與階級權利的象徵,反映著排灣社會階級分明的階序理念。
▲排灣族沒有文字,「手紋」就是一種紀錄,代表社會組織及責任分工。(圖/記者陳宗傑攝,2017.6.8)排灣族女性在12到16歲要「轉大人」時,由部落紋手師傅紋手,當時用2根針刺,以鍋底炭灰以及火燒過的小米梗灰定色,結疤時以龍葵消炎和潤色,紋手傷痕的恢復期約1個月。84歲文樂部落李直英說,她14歲時依不同家族刺上不同圖案,現在刺的手紋並不完整,正常是要刺滿整隻小手臂。
▲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駐館員陳文山(右)從2013年起與志工進行部落手文田調訪談與攝影紀錄。(圖/記者陳宗傑攝,2017.6.8)VUVU老了,紋樣糊了,文化也要消失了嗎?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駐館員陳文山表示,從日本時代到國民政府時期,排灣刺文傳統遭到當局禁止而逐漸式微,他從2013年起與志工進行部落手文田調訪談與攝影紀錄。陳文山認為手紋和刺青不同,因排灣族沒有文字,「手紋」就是一種紀錄,代表社會組織及責任分工,是一種文化的傳承,目前只剩下來義鄉13位老婦人還保有年輕時紋的手紋,約佔屏東手文耆老近三分之二人數。
▲開展記者會來義鄉竇鄉長(左)與原住民文化園區主任曾智勇喝交杯酒。(圖/記者陳宗傑攝,20,17.6.8)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