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次 大陸人明年要把土豆種到月球上

中國大陸人首次上太空當「菜農」。 大 中 小 月球上也能種出土豆?這可不是什麼科幻大片,而是明年中國大陸的探月計劃之一。日前舉行的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上,中國大陸科學家透露了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首次月球表面種植實驗根據鳳凰網報導,在本月上旬北京舉行的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上,多項大陸即將執行的深空探測任務首度公開:2018年,大陸將發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抵達人類探測器未曾觸及的月球背面。而作為嫦娥四號乘客之一的月面微生態圈,將首次送入月球表面,實現人類首次在月球表面開展生物學實驗。月面微型生態圈裡面將放置馬鈴薯種子、擬南芥種子、蠶卵、土壤、水、空氣以及照相機和資訊傳輸系統等科研設備。科學家將在這個小空間裡創造動植物生長環境,實現生態迴圈。在真空、微重力、極端溫差的外界條件下,月面微型生態圈內將保持1到30攝氏度,以及適當的濕度,並通過光導管引進月球表面自然光線,創造植物生長環境。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碳水化合物和氧氣,供蠶「消費」;蠶的生長過程則產生出植物所需的二氧化碳和糞便等養料。在月面微型生態圈登月的100天裡,它將實現微型生態迴圈。月球種植難度超乎想像月面微生態圈由重慶大學牽頭,已歷時兩年多實驗,是一個由特殊鋁合金材料製成的圓柱形「罐子」,高18厘公尺,直徑16厘公尺,淨容積約0.8升,總重量3公斤。深探中心副主任、重慶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謝更新教授表示,搭載嫦娥四號進入月球表面的乘客都是按克計算,為了多搭載100克他們都要反覆論證實驗,並向有關部門爭取。張元勛說,月面微生態圈的難點在於溫度的控制和能源的供給。月球表面白天超高溫、夜晚超低溫,因此為恆定溫度,給月面微生態圈穿個保溫衣服並裝上了空調。另外,對於能源提供,白天主要來自太陽光,夜晚通過電池提供。電池要保證裡面的溫度恆定,以及照相機等一些耗電器材的工作。「不同於空間站離近地軌道近,此次嫦娥四號所抵達的月球背面距地球38萬公里。」張元勛介紹,月球環境真空,白天溫度能達到100℃,夜晚-100℃,加上微重力、太陽輻射強、高能粒子衝擊等,給實驗帶來不小的困難。中國大陸已有太空種植經驗去年10月,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成功對接,兩名中國大陸宇航員景海鵬和陳冬,在太空中當了一回「菜農」。景海鵬介紹說,他們就像是太空的「農民」,每天至少都要花10分鐘的時間來照料生菜。做的是一些常規照料工作,主要是檢測栽培基質的含水率、養分含量,燈光照射以及用注射器往基質推入空氣。他們有一個儀器檢測含水率,如果顯示指數低,就說明需要給生菜澆水了。注入空氣是為了讓生菜的根部呼吸到新鮮空氣,有利於植物的成長。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