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掰開麵包,串聯人、食、土地的覺醒之旅

從狩獵走向農耕,小麥是人類建立文明的根基, 一粒小小的種子,餵養了全世界! 曾幾何時我們強烈拒絕,視它為惡名昭彰的百病之源, 究竟什麼才是小麥的真相? 從產地到餐桌,距離有多遠? 若無法垂直整合、助小農自力更生, 農業的轉型正義只是不切實際的口號!    咀嚼在口中的美味,就代表我們所屬的文化。掰開麵包(break bread)不只是為了分享食物,還要帶我們深入探討人、食、土地之間的鏈結關係,重建食材的真正價值。   ◎當食物變成全球化的「商品」……    科技發達,我們隨時都能吃到不同時令的異國美食,但便利取得的同時是否想過,這也正造成一連串的蝴蝶效應:飲食觀念改變,有多少人在乎真食的滋味?從種植到研磨,自行銷到上市,食物的價值如何衡量?農業發展餵養了全人類,農夫卻淪為最底層的弱勢?文明的代價值得你我深思。   ◎這個世界不想知道麩質的真相!     多年來,無麩質飲食的市場一直風行不墜,但麥麩真的是造成過敏的罪魁禍首嗎?為了迎合食品工業化,大幅減少麵團的發酵和製作時間,並添加麵筋粉等物質創造口感,這才是造成不適的真正原因!拒絕小麥之前,你應該了解真正的恐懼來源。   ◎如果沒有市場,為什麼要種植?     食材在地化意識逐漸抬頭,從產地到餐桌的食物轉型正義,看似理所當然卻困難重重:若不能增加農夫收益、幫助他們接觸市場,建立健康土壤的輪作制只是空談;若沒有適合的存儲空間和物流條件,「當地」一詞恍如魔幻;若沒有中間人從中翻譯,農耕和行銷的世界永遠只是各說各話。永續生態必須在經濟發展上找到存在的理由。   ◎ 給青農一個返鄉的理由!     一百哩飲食(100-Mile Diet)概念的興起,讓在地新鮮食材的需求大幅激增,社區支持型農業(CSA)計畫,就是讓生產者、加工者和消費者之間互助合作的強力推手,給了農業城鎮的青年一個返鄉就業的理由,也具體落實永續環境的概念。   艾咪.霍爾蘭埋首在迅速茁壯的當地糧食運動,尋找創造新食物文化的農夫、小麥培育者、磨坊主、麵包師及釀造者。 穀物和麵包是我們進食和體驗的核心。我們不會掰開奶油或蘋果,卻會掰開麵包。 隨着人們致力於將食物生產當地化,像穀物這樣的主食是本土膳食主義的難題中,最後需要解決的課題。穀物相對而言的穩定性,自古就是適合貯存的食物,這卻也是讓這種主食變成商品的原因,並使其消失在陌生的地區裡。 讓我們一起掰開麵包,跟着艾咪一起瞭解小農、育種者、輾磨工、麥芽工、麵包師、釀酒師和食材的在地化運動,並串聯起漸漸失能的「人、食、土地」三者間的連結。   本文出自 好優文化《掰開麵包:一場探訪小農、育種者、輾磨工、麥芽工、麵包師、釀酒師和食材在地化運動者,串聯人、食、土地的覺醒之旅更多介紹:http://bit.ly/2t7YzUv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