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曾經在魏晉時期出現了一名數學天才——劉徽,此人最大的成就就是率先發明了割圓術,等同于初期的圓周率。按照此人的計算方法,在一個圓中不斷放入正方形,最終通過不斷累積,就能得到一個無限接近圓心圖形的面積。
當時,劉徽的割圓術讓圓周率的數值為3.1416,到了南北朝時期,祖沖之開始用新的算法進一步精確圓周率,經過此人不斷的計算,最終將圓周率小數點之后的數位保持在7位左右。此舉影響究竟有多大?在祖沖之確定圓周率之后,在此之后的1000多年中,全球范圍內沒有比祖沖之更精確的圓周率。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科技不斷進步之后,尤其是超級計算機的出現,科學家們開始追求進一步精確圓周率的想法。然而這一精確不要緊,最終直接出現了無限不循環的說法,代表著圓周率小數點后的數字一直在不斷向后延伸。
此舉在一部分人眼中相當于「浪費時間」,且不說能否將圓周率計算到盡頭,此舉究竟有何意義?畢竟,從此前統計的數據來看,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我們經常使用的就是3.14而已,并不會過多追求能夠精確到多少位,此舉也代表著日常使用圓周率的時候,最多需要精確到小數點最后的40位。
可是如今科學家將圓周率小數點之后的數量,從最初的兩千多,到了七十年代達到100多萬位,直至今天的62.8萬億位。當然,隨著圓周率小數點之后的數字不斷被精確,也代表著人類的科技在不斷進步。
之所以要不斷計算圓周率小數點之后的位數,最大的原因就是科學家認為其中似乎隱藏著關于宇宙的秘密。畢竟圓周率屬于一個無限不循環的小數,只要是人類想象中的數字,基本上在圓周率中都能看到。在科學家看來,這些數字不僅代表著某個人的身份證號、生日和手機號,同時也代表著事物的豐富性,說白了就是圓周率中的數字,幾乎囊括了整個宇宙。
至于最終能否將其精確到盡頭,估計科學家心里也沒底,或者換個說法,此舉將來能否具備極為重要的意義,同樣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當然,很多研究成果的利好,并不是結果出現之后就能在第一時間運用在生活中。這一點就像是中國航天研究項目一樣,很多技術暫時對于人類無用,但是在未來必定可以造福人類,比如說新型材料、新植物品種。因此,看待任何事物,不能將目光只局限在眼下,而是要放眼未來,不要忘記,我們的夢想一直都是星辰與大海。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