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的主角為何不是張三豐?與張無忌相比他有一項劣勢無法彌補

金庸應該是想過以張三豐為主角來寫一部小說的,只是最后猶豫再三,覺得還是張無忌為主角更方便表達他想要的東西,這才放棄了。
很多人曾戲言,如果金庸后移幾十年,將他的作品發表在網絡上,絕對會撲到死,壓根不可能取得現在的成就。就拿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射雕三部曲最后一部《倚天屠龍記》來說,先是寫了郭襄和張三豐,讓人以為這兩位可能就是男女主角,結果最后筆鋒一轉,兩位一個出家峨眉,一個武當悟道,戲份終結了。

然后張三豐的徒弟張翠山登場,俊雅瀟灑,確實有主角之姿,然而剛找到「女主角」殷素素,卻流落冰火島,數十年無法回返中原。這一波三折,整得看的人差點破防了。按現在網絡文學黃金三章定律來看,主角遲遲不出場,恐怕讀者早跑完了。
我覺得金庸在最早很可能是想過要以張三豐這位傳奇人物為經歷來寫一部作品的。不然在神雕結局,金庸不會苦心給少年張三豐安排一場重要戲份,還讓主角楊過與他相識,傳授了張三豐四招武功。除此之外,還讓張三豐與少女時期的郭襄有了交集,按這思路來看,下本書的男主角很有可能就是張三豐和郭襄。
倚天開局階段也確實有這趨勢,原本流浪江湖,四處尋找楊過的郭襄又上少林,再次邂逅少年張三豐。張三豐也大發神威,靠著從郭襄送他的鐵羅漢中悟得的羅漢拳,在打賭中戰勝讓整個少林眾高僧束手無策的昆侖三圣何足道,這完全就是主角才能享有的待遇嘛。

可能最后金庸來了個急轉折,將主角換成了張三豐的徒孫張無忌。張三豐也從貌似主角變成了黃金配角,在書中的作用感覺就是張無忌的人生導師,給他指引武學和人生道路的。
金庸放棄以張三豐為主角,我猜測原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金庸的作品中確實有不少歷史上有過的人物,比如王重陽,歷史上他確實是道家重要流派全真派的創派祖師,他的七位弟子全真七子也確有其人,在道家歷史上也個個都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比如《越女劍》中的范蠡,《飛狐外傳》中的福康安,《碧血劍》中的袁崇煥和他的部下。但這些人基本上都是配角,只是為主角服務的。
金庸全部的十五部作品,男女主角都是虛構的人物。這樣做的好處是可能縱情揮灑筆墨,不會被人攻擊篡改歷史,也不會誤導讀者。
不以張三豐為主角,我想很有可能也是出于這方面的考慮。畢竟這位大佬在歷史上確有其人,而且經歷也挺獨特。他是道家三豐派的創始人,從南宋元年出生,一直活到了明朝初期,還曾在元朝做過官。
這樣一位本身經歷就夠傳奇的人物,再來重寫難度太高,不利于發揮。寫得不好還會貽人口實,得不償失。
按照金庸原本的構思,張三豐十六七歲告別郭襄,去襄陽投奔郭靖的途上路過武當山,被一對山民夫婦點醒,轉身上了武當山,閉關悟道十載才神功大成,一直到六十歲左右創建武當派,七十歲左右徹底無敵于天下,對手難覓而隱居武當,活到一百歲自創太極。

張三豐的人生線拉得太長,要寫盡張三豐一生最精彩的經歷,時間跨度至少也得三四十年。而縱觀金庸此前所有作品,選取的男主角的經歷都不會太長。他們人生最精彩的時光,也就兩年左右。比如張無忌從真正出道,到最終隱退,也不過一年多,郭靖從十八歲學武離開大漠,到守衛襄陽打退成吉思汗,也不過一年多時間。
相對張無忌,張三豐從學武到無敵于天下的時間跨度太大,寫起來難度明顯要大得多。還不如處理成一名黃金配角給人的印象更深,比如笑傲江湖中的東方不敗,人氣完全不遜于主角令狐沖,甚至還要出彩得多。
而無張無忌的成名就要快得多,四年蟄伏修煉神功,一朝功成天下皆驚。從出道到巔峰,張無忌只用了短短數月,而張三豐花的時間則要多得多,這也是張三豐的劣勢。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