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入)歧視與恐懼!隱藏在國王面具底下的秘密…【歷史下酒菜】

※內有疾病照片,恐引起不適,請慎入!西元2005年,電影《王者天下》(Kingdom of Heaven)上映在眾多角色中由Edward Norton所飾演的鮑德溫四世(Baldwin IV of Jerusalem),顯得格外搶...※內有疾病照片,恐引起不適,請慎入!
西元2005年,電影《王者天下》(Kingdom of Heaven)上映
在眾多角色中由Edward Norton所飾演的鮑德溫四世(Baldwin IV of Jerusalem),顯得格外搶眼
在整部電影中都戴著面具的角色,實在很難不引起大家的注意
那麼,鮑德溫四世到底是何許人也?他又為何不願以真面目示人呢?
你知道什麼是Podcast嗎?覺得沒有時間好好閱讀一篇文章嗎?開車、通勤,或是做家事時,覺得很無聊嗎?快來試試Podcast!在美國已經有44%的人口收聽過Podcast,你還在等什麼呢?點擊下面的連結收聽本篇文章的Podcast吧!歷史下酒菜EP2歧視與恐懼!隱藏在國王面具底下的秘密…
▲電影《王者天下》中的鮑德溫四世 圖∕維基百科
西元1162年,阿馬爾里克(Amalric of Jerusalem)接替兄長,繼位成為耶路撒冷王國的國王此前他才剛剛迎來了他的第二個孩子─鮑德溫四世
儘管貴為王子,但鮑德溫的童年和常人相比,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與大多數的孩子一樣,成天嬉戲打鬧
如果要說鮑德溫有什麼與其他人不同的地方那便是在與同伴玩耍的過程中,鮑德溫幾乎不曾哭鬧這一點引起了鮑德溫家庭教師的注意
透過醫生的診斷,人們得知了一個事實他們的小王子罹患了痲瘋病
▲家庭教師發現鮑德溫罹患痲瘋病的場景 圖∕Wikipedia
對於痲瘋病,此時的人們並不陌生早在中國、埃及與印度等古文明中,人們對於痲瘋病,便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
罹患痲瘋病者,首先會在皮膚上出現紅疹,或是一些奇怪的斑紋
隨著病情的逐漸加重,甚至會失去知覺
進而出現肢體殘缺,使病患的外觀完全扭曲
儘管人們對於痲瘋病認識甚早
但直至西元二十世紀,人們方找到有效治療痲瘋病的辦法
西元1930年代的臺灣,將痲瘋病視作一種可怕的傳染病
對於痲瘋病患的處置,便是隔離他們
因此,這些痲瘋病患不僅要忍受孤獨,同時也飽受社會的歧視。

▲十九世紀,一名痲瘋病患的照片 圖∕Wikipedia
回到鮑德溫四世請試想一下,倘若鮑德溫有著一張完全扭曲的臉龐他將面臨什麼樣的命運?
我想大多數的人都不會對鮑德溫的命運抱持樂觀態度
電影《王者天下》中,鮑德溫不願以真面目示人,似乎也印證了這點
然而,有趣的是歷史上並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鮑德溫曾經企圖以面具來遮擋自己的面容
那麼,鮑德溫是否曾經因為痲瘋病所帶來的扭曲外觀,而受到歧視呢?當時的人們又是如何看待痲瘋病的?
令人難以想像當時的人們對於痲瘋病,一方面感到恐懼另一方面卻又帶著崇敬的心理
▲十九世紀,一名痲瘋病患的畫像 圖∕Wikipedia
鮑德溫四世出生於西元1161年,也就是所謂的中世紀此時的歐洲在政治上,正處於極度分裂的狀態唯一能夠穩定社會的力量便是基督教
當時的人們並未將痲瘋病視作一種單純的疾病罹患痲瘋病代表著上帝的懲罰
基督教中的「原罪」觀念,也就是人自出生起便是有罪的需要依靠贖罪來獲得上天堂的機會
而痲瘋病所帶來的病痛,則被看作是一種贖罪
這意味著,痲瘋病患在死後會獲得上天堂的機會
因而促成了中世紀人們對於痲瘋病的矛盾看法 從中世紀到西元二十世紀,痲瘋病在本質上並未改變但人們對於痲瘋病的看法,卻有著不小的差距
顯見上述觀點皆受到了社會文化的建構
參考資料
Baldwin IV of Jerusalem─Wikipedia王永奇,《痲瘋國王鮑德溫四世》,長春: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論文,2018。谷操,《驅逐與救助:中世紀西歐的痲瘋病》,南京:南京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6。范燕秋,〈癩病療養所與患者身分的建構:日治時代臺灣的癩病社會史〉,《臺灣史研究》,15:4(臺北,2008.12),頁87-120。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