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日本黑社會為何愛紋身?


2500年前「紋身」由中國正式傳入日本。
2500年前,紋身由中國傳入日本。日本的紋身最早記載在中國史書《魏志·倭人傳》和《後漢書·東夷傳》中:「男子皆黥面文身,以其文左右大小別尊之差」以及「諸國文身各異或左或右或大或小,尊卑有差」。
當時的日本紋身,是在身上塗上類似動物的保護色,典型是以捕魚為生的北海道阿伊努人(the Ainu),他們覺得紋身可以吸引更多魚群。
到江戶時代(1603-1867),日本也開始將刺青用作刑罰,稱為「入墨」,專門懲罰被流放和無正式身份的「無宿人」。「入墨」的位置和樣式逐漸演變出了日本特色,比如廣島的「入墨」是第一次刺一橫,第二次刺一撇,第三次刺一捺,第四次刺一點,加起來就是單身狗的「犬」字。被刺上「犬」的犯人,基本就是等死了。
這時,澡堂就開始鄙視紋身者了。幕府規定任何人不准私設澡堂,因為日本地震常發生,房子不得不選擇木材作為主要材料。因此,防火就成了首要問題,長時間燒熱水的公共浴室必須設在開闊地帶。而既然大家都到一起光溜溜,打胳膊如果有紋身就一目了然。
同時,紋身還成功進軍花柳界。在京都、大阪的煙花柳巷,性工作者為了留住嫖客的心,往往會在拇指指根到指甲一段紋上某人的名字,再加上「命」 字,表示愛情忠貞不渝。

這之後,紋身逐漸和浮世繪文化相融合。到幕府末期,日本紋身已經稱得上精美絕倫,形成了以Horimono(用精美紋身覆蓋大面積皮膚)為代表的固定風格。
想加入黑社會?先紋一對金蓮和西門17世紀末,隨著市民社會和文化的繁榮,裝飾性紋身超越刑罰用的刺青,開始流行起來。
這一時期,木版浮世繪得到了發展,很多畫家嘗試把浮世繪圖案運用到紋身上,這就為紋身提供了多種樣式和風格,圖案由單一發展到以動物和鮮花為主,波浪、雲彩和閃電為襯托的複雜圖案,部位由局部延伸至雙臂、雙腿乃至全身。
政府一直對紋身持否定態度,結果反而使其獲得了下層民眾的青睞。九州的煤礦工人把紋身當護身符,沖繩的女性在手臂上紋身代表美麗和成熟,江戶(今天的東京),成為全身紋身的大市場。

到了19世紀,紋身的風潮已經流行於日本社會的各階層。

到19世紀中葉,日本人對紋身的狂熱追求遍及各個階層,消防員、建築工人、郵差和賭徒等經常露出皮膚的人,如果沒有紋身,都不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呼。
而最愛紋身的群體,就是人們眼中的流氓。這些由不法分子、貧苦農民、勞工等一些下層民眾組成的群體,雖然被人鄙視,但受武士道精神和小說的影響,進行各種半非法和非法活動,堅守嚴格的兄弟義氣,於是通過紋身表明自己忍耐痛苦的勇氣和對幫派的忠誠。
就這樣,紋身與日本黑幫「雅庫紮」(Yakuza)聯繫到一起,只要刻上了紋身,就代表永遠不能回到正常社會生活,是一輩子的烙印,而且紋身過程痛苦不堪,過程也就成為一種顯示決心和承諾的儀式。
近代的日本政府不斷嫌棄紋身日本對紋身的開放態度結束於19世紀50年代。明治維新之後,政府鼓勵全民西化,比如穿上西裝。到1872年,紋身被日本政府明令禁止。然而外國人卻對日式紋身充滿了好奇。當西方船員在日本港口上看到車夫和搬運工身上美輪美奐的紋身時,便驕傲任性地說「我也要」。為了「量大和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明治政府不得不在橫濱、神戶等港口城市開闢專門的紋身一條街,據統計,當時3/4的在日外國人都要紋身一日遊。
不僅是外國船員,西方貴族爭相成為日式紋身的顧客,VIP名單上的第一位是1869年的英國王子阿爾弗雷德。12年後,喬治五世先去東京紋了一條紅龍,又去京都紋了一條藍龍。
一些影響世界局勢的大人物都有日式紋身,比如奧地利的費迪南大公,就是被刺殺後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那位,還有俄羅斯的尼古拉斯二世,就是1917年革命中被處死的末代沙皇。

而日本政府則繼續打擊紋身的「不良行為」,曾在1880年和1908年兩次對紋身進行查處。到二戰時,日本對紋身的禁令更嚴格,因為許多年輕人想藉紋身逃脫徵兵,而天皇認為有紋身的人絕對是不愛國、靠不住的。
拯救日本紋身的,是美國人1945年,日本戰敗,盟軍的佔領為紋身開啟了新篇章。
很多駐紮的美國大兵發現,之前的所謂日式紋身,例如「壽司」、「忍」,紋得跟鬧著玩兒似的,就像美國人到中國發現宮保雞丁不是他們平時叫的外賣那樣。真正的日式紋身厲害多了。麥克阿瑟專門和紋身大師二代目雕佑西進行了友好會談,認定紋身是一種值得保護的傳統藝術形式,宣佈其在1948年合法化,從業者終於可以堂堂正正做生意了。
此後,日本紋身一直是「牆內開花牆外香」,歐美一直很喜愛日本紋身,其中著名紋身師Sailor Jerry就將東西方風格成功融合,開創出全新流派,而他學習日式紋身的動機在於「珍珠港事件」:要學會這種日本人的玩意兒再打敗日本人。結果,他真的成為了許多日本紋身師傅的師傅。
今天,日式紋身以華麗絢爛的風格在世界上獨樹一幟。一邊是歐美視為藝術、倍加推崇,例如洛杉磯的日美國立博物館就在進行為期半年的「當代世界的日本傳統紋身」大型展覽。
文章來源:photo.chinatimes.com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