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要幹嘛?」 別擔心!這只是「門口效應」!



“我到這要幹嘛?”這個問題,毫無疑問,你已經在從一個房間走到另一個房間的時候問過一遍了。
這種情況讓我們看起來就像癡呆,好像我們突然被換了一個大腦一樣。


不過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在失憶!相反,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科學家們將它命名為“邊界效應”,或者“門口效應”(The Doorway Effect)。始作俑者?就是我們的大腦啦,它就喜歡玩這些把戲…快點清醒過來吧!



邊界效應的典型症狀
你可能經歷過這樣的場景:
你坐在辦公桌前,突然你腦子裡閃現出想喝點咖啡這個念頭。然後你在凌亂不堪的辦公室裡翻找了一會,最終找到了你的咖啡杯。這時候問題來了:你的杯子在這裡放了很久很久,所以,你不得不起身去洗杯子,你走出你的辦公室,穿過門,來到廚房。可是,當你到達那裡的時候,你已經忘記了,你是要幹嘛的。你定了定神,仔細回憶了數秒,直到你的目光注意到了杯子…“哦!對對對,咖啡…”



一個科學實驗
科學總是在不停的解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奧祕,現在,這種普遍現象也有了合理的解釋。

聖母大學(印第安納波利斯,美國)的一個研究小組通過進行實驗,找到了這些短暫失憶症的根源。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讓一組參與者坐在電腦前玩一個小遊戲。在遊戲中,受試者可以在一個有彩色幾何物品的界面裡走路(通過鍵盤)。他們的任務是將這些幾何物品放到第二個界面中去。到了第二個界面,同樣的方式:選擇一個物品,帶回頭一個一個界面。

第二個界面中所收集的物品受試者是看不見的,儲藏在虛擬背包中。受試者需要通過一扇門去另一個界面去拾取下一件物品。界面之間的距離是相等的,受試者就這麼在兩個界面之間來來去去撿東西。研究人員想知道的是,當他們在通過一個界面去另一個界面的時候(在通過門的時候)他們背包裡放的什麼東西。

顯然,受試者們的回答反應要不是很慢就是答錯。同樣的實驗,這次幾何物品對於受試者是不可見的,他們需要將收集來的東西放到盒子裡。但是由於經驗的緣故,當他們經過門口的時候,因為物品不可見的緣故,他們很容易忘記把東西放進盒子裡,然後他們又朝另一個界面走去。



我們總是在通過一扇門的時候更容易失憶

門口效應的原理是?
我們的大腦在任何時候都在處理大量的信息。正是出於這個原因,為了讓它能夠正常的運行,它必須刪除一些在它看來沒的東西。閾值效應印證了這個假設,當我們在進入一個新環境的時候,我們會記住比我們想象中更多的東西。

因此,某些形式的記憶會被優先保存為“備用信息”,直到他們不再有用為止。當其不再有用(大腦這麼認為時),大腦就會將這些信息刪除,為迎接新的信息做準備。

上述實驗,研究人員通過設置一個“事件模式”證明了這種記憶功能的存在。根據實驗,當受試者離開一個界面,就代表出現了一個可以清除記憶的事件模型,我們的大腦會認為之前的信息不再相關,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一個新的地方。

把物品放到盒子裡去這件事?已經過去了嘛!還有一些其他的情況也可以證明這種小失憶的存在,通常發生在我們被打斷的時候。例如:有人敲門,或者電腦電源耗盡你需要插電源時。我們的大腦雖然強大,但它也不能儲存所有的信息啊。而你,會常常從一個房間來到另一個房間的時候忘記了做什麼?對我們來說,這種情況已經司空見慣了啦。
Via:煎蛋

好險好險...
我每次都以為是自己逐漸邁向老人癡呆了......╮(╯▽╰)╭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