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解放軍十次大裁軍:裁減400萬兵力

第一次:1950年5月,解放軍進行了第一次大裁軍。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人民解放軍總兵員550萬,"小米加步槍"的步兵是解放軍的主體,空軍、海軍和陸軍特種兵幾乎是空白。第一次精簡整編: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解放軍總兵力達550萬人。1950年6月,全軍參謀會議精簡整編方案中規定全軍員額精簡爲400萬,當年即複員23.9萬餘人。到1950年底,陸軍部隊數量有了較大壓縮,全軍精簡17.1%,而軍兵種機關及部隊則有了較大發展。不久,抗美援朝戰争爆發,精簡整編工作終止。到1951年底,全軍員額達627萬人,是我軍曆史上兵力最多的時期。
爲适應現代戰争的要求,中央軍委決定壓縮人民解放軍的總規模,進行整編,縮減陸軍(主要是步兵)數額,加強和建立空軍、海軍兩大軍種和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防化兵、通信兵、鐵道兵等兵種部隊。

第二次:1952年1月,解放軍進行第二次大裁軍,總部和各機關以及國防軍步兵部隊人數減少,軍兵種部隊和院校人數擴大,其中還有95萬地方部隊改編爲公安部隊,全軍總定額保持在300萬人左右。1951年11月中央軍委召開整編會議,規定到1954年把全軍總員額控制在300萬人左右。1952年1月,毛澤東批準《軍事整編計劃》,全軍總定額縮減至300萬人左右。

第三次:1953年8月,解放軍進行第三次大裁軍,全軍總兵力精簡23.3%,其中陸軍部隊精簡比例最大。截至1953年9月底,全軍人數減到420萬左右。當年12月,全國軍事系統黨的高級幹部會議決定,把全軍簡編爲350萬人。到1954年6月全軍已精簡47.2萬餘人,年底基本完成計劃。

第四次:1957年1月,解放軍進行第四次大裁軍,到1958年底,全軍成建制地集體轉業或移交地方的有1個軍部、46個師、30餘所院校。精簡最多的還是步兵部隊,全軍總人數與新中國建立時相比,精簡了61%。1957年1月,中央軍委擴大會議,通過了《關于裁減軍隊數量加強質量的決定》,确定全軍總人數再裁減1/3,要求3年裁減130萬人,壓縮至250萬人左右。

在前四次大裁軍期間,解放軍先後成立了10個軍兵種領導機關,分别是:空軍司令部、海軍司令部、通信兵部、炮兵司令部、裝甲兵司令部、公安軍司令部、防空軍司令部、工程兵司令部、鐵道兵司令部、防化兵部,使我軍軍兵種部隊得到了飛速發展。1957年5月,中央軍委決定撤銷防空軍司令部,與空軍合并,建立我軍空防一體的防空體系。這次裁軍使得機關與部隊的比例、幹部與戰士的比例趨于合理,臃腫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第五次:第四次裁軍後的1966年6月,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撤銷公安部隊番号,統一整編爲中國人民解放軍。1966年6月,解放軍成立了戰略導彈部隊--第二炮兵。1975年底,解放軍進行第五次裁軍。"文革"期間,部隊組織編制混亂,比例失調,機構臃腫,幹部嚴重超編。1975年6月24日至7月15日,中央軍委召開了軍委擴大會議,集中讨論和重點解決壓縮軍隊定額、調整編制體制等重大問題。9月,中央軍委批轉了有關調整方案,方案中,精簡最多的是工程兵、鐵道兵,到1976年,全軍總人數比1975年減少13.6%。1975年6月24日至7月5日,中央軍委擴大會議決定3年内将軍隊減少60萬人。到1976年,軍隊總人數比1975年減少13.6%。後來由于"四人幫"的幹擾破壞,精簡整編任務沒有完成就停了下來。這次裁軍使得機關與部隊的比例、幹部與戰士的比例趨于合理,臃腫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第六次:1980年,解放軍進行了第六次大裁軍。當年3月,中央軍委決定,軍隊再次進行精簡整編,大力精簡機關,壓縮非戰鬥人員和保障部隊,将一部分部隊移交地方。同年8月15日,中央中共批轉了中央軍委《關于軍隊精簡整編的方案》。  

第七次:1982年9月,解放軍進行第七次大裁軍。51萬餘人的鐵道兵和1978年1月成立的基建工程兵,集體轉業到鐵道部和原配屬的國家各部委或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部分部隊轉到武警部隊,從此,鐵道兵和基建工程兵兩個兵種在解放軍序列中消失。1982年6月19日,中共中央決定将中國人民解放軍擔任内衛勤務的部隊和武裝、邊防、消防警察統一組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

經過第六、七次裁軍,與1980年相比,戰鬥部隊在全軍總定額中的比例提高,機關和勤務分隊的比例下降,解放軍開始實行了軍士制度,把76種由幹部擔任的職務改爲由士兵擔任。百萬大裁軍後,解放軍陸軍的專業兵種數量第一次超過了步兵,炮兵成爲陸軍中的第一兵種,裝甲兵成爲陸軍的主要突擊力量。1982年9月,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又決定軍隊進一步進行精簡整編。1985年5月底6月初,中央軍委決定裁減軍隊員額100萬,精簡整編工作到1987年初基本結束。  

第八次:1985年,解放軍進行了第八次大裁軍。中央軍委決定裁減軍隊員額100萬。這次大裁軍有四個特點:一是陸軍軍改編成集團軍,将獨立的裝甲兵、炮兵、工兵等兵種部隊編入集團軍,并充實擴編了通信兵、防化兵等兵種,增編了電子對抗部隊、僞裝部隊等專業兵種,集團軍編成内的各兵種的火力、突擊力和機動作戰能力都大大超過了原陸軍軍。二是陸軍淘汰了騾馬,實現了摩托化和半機械化。三是改革體制,裁并機構。直屬中央軍委和大軍區的炮兵司令部、裝甲兵司令部、工程兵司令部、防化兵部,分别縮編合并爲總參謀部和大軍區司令部所屬的業務部;11個大軍區合并爲7個。四是改變隸屬關系。縣市人民武裝部改歸地方政府建制領導。百萬大裁軍後,解放軍陸軍的專業兵種數量第一次超過了步兵,炮兵成爲陸軍中的第一兵種,裝甲兵成爲陸軍的主要突擊力量,陸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陸軍防空導彈部隊等一大批新的兵種紛紛誕生,騎兵、司号兵等不适應現代戰争的兵種和專業被取消。這次裁軍使解放軍實現了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轉變。  

第九次:1997年9月,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宣布,在80年代裁減軍隊員額100萬的基礎上,中國将在今後3年内再裁減軍隊員額50萬。到1999年底,裁軍50萬的任務已經完成,20餘萬軍隊幹部退出現役轉業地方工作。這是新中國曆次裁減軍隊員額中幹部精簡比例較高的一次。這次大裁軍,解散了大部分守備部隊,部分集團軍建制的乙種師歸武警部隊。其特點是"精兵、合成、高效",實現解放軍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轉變。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随着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世界各國由對抗轉向對話,開始向着多極化的方向發展。在新的世界形勢下,中央軍委提出加強質量建軍、科技強軍、走精兵之路,并對軍隊建設提出了"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的總要求。  

第十次:第十次大裁軍的任務是:優化結構、理順關系、減少數量、提高質量,着重解決體制編制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優化編成結構,使部隊作戰效能進一步提高;理順重大比例關系,使領導指揮管理和保障機制得到改進;适度減少數量,使部隊規模更趨精幹;注重提高質量,使部隊建設的科技含量明顯增大,在精兵之路上邁出新的步伐。

2005年底,我軍圓滿完成20萬人的精簡任務,2006年起全軍已全面按新的編制體制進行。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