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暑!俗語「大暑三不做,安康無災禍」 別做3件事:健康過三伏天

聰明的古人,把夏季最熱的一段時間稱為三伏,三伏天又被分成了初伏、中伏、末伏三個部分,而這其中氣溫最高,時間最長,濕氣最重的「中伏」,就是從大暑這個節氣開始的。



作為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大暑可不是來告訴我們,夏季已經走到了末尾的,相反,大暑的到來其實是在告訴人們,屬於夏季的最強熱浪,即將強勢來襲。
想要舒舒服服地過好大暑往後的伏天,可遠遠不是咬著牙硬扛、一味地讓空調保持常開狀態這麼簡單。如果常常泡在空調屋裡,反而可能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頭疼、頭暈、胸悶之類不舒服的現象。所以,即便外面溫度再熱也千萬不要把空調的溫度開得過低。



那麼,到底應該怎樣做才能夠順順利利地度過大暑往後的中伏天呢?
實際上,古人早就給我們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切實做好「防暑」和「祛濕」這兩個方面,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保護我們的身體健康。
古人不但告訴了我們在大暑過後需要注意「防暑祛濕」,而且還給我們留下了一句老話。這句俗語便是「大暑三不做,安康無災禍」。這三個不能做的事情,每一樣都和吃密切相關。



一、不要吃過於寒涼的食物
老話常說「吃涼不吃寒,吃寒傷半年」,意思是說我們在夏季炎熱的時候可以吃一些涼性的食物做好防暑工作,但是寒性的東西要少碰,否則到了秋冬季節身體就會有諸多不適,這也就是「吃寒傷半年」的由來,那生活中一些寒涼的食物,很多人都分不清哪些是寒哪些是涼。
中醫理論中,食物被劃分為寒、涼、溫、熱的性質。寒性和涼性食物,通常攜帶著清熱、解毒、消炎等顯著的功效,然而,要想準確地區分寒性和涼性食物,並非輕而易舉之事,這需要具備一定紮實的中醫知識作為基礎。



寒性食物:寒性食物往往具備極為強大的清熱解毒效能,對於熱性體質的人群或者處於酷熱難耐的季節里,堪稱理想之選。典型的寒性食物包括西瓜,其多汁清甜,能迅速消解暑熱;綠豆,常被用於熬制綠豆湯,清熱解毒效果顯著;苦瓜,以其獨特的苦味發揮著降火清熱的作用等等。


涼性食物:涼性食物的清熱作用相較於寒性食物而言,稍顯溫和。它們適合那些體質偏熱但熱度並非特別高的人群,或者在氣候相對溫和的時節享用。像梨,鮮嫩多汁,能潤肺清熱;蘋果,口感酸甜,有益身心;番茄,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具有一定的清熱作用等等。



寒性食物通常在味道上呈現出偏苦、酸或者無味的特點,其性質較為沉重。當人們食用後,很可能會引發身體的寒涼反應,比如出現腹瀉、胃寒等不適癥狀。
涼性食物則往往味道偏淡、甜或者微酸,性質相對輕盈。一般情況下,食用後不會引起太過明顯的寒涼反應。



二、不要吃泡發過久的食物
一到了炎熱的夏天,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最為厭煩的事情莫過於走進廚房進行烹飪了。而在烹飪之前,還有一個讓人倍感煎熬的步驟,那就是出門去買菜。由於夏季的高溫和烈日,使得外出買菜成為了一項艱巨的任務。正因如此,在夏天,許多人都會在家中預先儲備一些乾菜,比如乾黃花、乾木耳、乾的豆皮兒等等。這些乾菜只需稍稍進行泡發,便能夠拿來烹飪食用,如此一來,著實省去了出門買菜的諸多繁瑣。


然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像這類乾制的食物在泡發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個極易被忽視的問題,那就是特別容易滋生出一種被稱為乳酵酸菌的物質。不僅是我們平日里經常食用的黃花、木耳、銀耳之類的食物容易產生這種物質,就連黃豆、玉米這類食材,在泡發的過程中也特別容易生成此類物質。



所以,在夏季泡發食物時,建議將時間控制在 1 - 2 小時為宜。倘若泡發的時間過長,那麼就不建議再食用了。因為過長時間的泡發,會增加乳酵酸菌滋生的風險,從而影響食物的品質和安全性。此外,如果您在泡發過程中發現泡發的水從原本的清澈變得渾濁不堪,並且食物的表面出現了些許的小泡沫,那麼這種情況下,建議您毫不猶豫地直接將其倒掉,千萬不要因為捨不得而誤食。要知道,食用了變質的泡發食物,可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損害,如引起腸胃不適、食物中毒等問題。



三、不要吃不認識的菌類
在夏季,天氣常常顯得悶熱異常,同時雨水也相對比較豐富。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房前屋後那些已經腐朽的木頭,以及路邊的樹樁周圍,還有樹蔭下和層層枯葉之中,經常會有一些菌類悄然生長出來。
然而,面對這些菌類,我們在對其並不熟悉的情況下,切切不可僅僅憑藉著自身有限的經驗,就貿然地將其採摘回家進行烹飪食用。特別是那些長得顏色艷麗的菌類,它們具有極大的潛在風險,很有可能蘊含著毒性。



要知道,一旦誤食了有毒的菌類,對身體造成的損傷往往是不可逆的。這些毒素可能會迅速侵襲身體的各個器官和系統,引發嚴重的中毒反應。可能會導致肝臟、腎臟等重要臟器的功能衰竭,破壞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引發抽搐、昏迷等癥狀,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而且,即便是經過治療,所造成的損傷也未必能夠完全恢復,可能會留下長期的後遺症,如慢性的肝腎功能損害、神經系統的損傷等,嚴重影響日後的生活質量。




文章參考:今日頭條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