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行為超母湯!食物冰錯位置恐讓你拉不完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美國和加拿大曾在2018年11月底,爆發蘿蔓生菜受O157:H7型大腸桿菌污染事件,導致人心惶惶。國際食品科技聯盟(IUFoST)首任全球大使羅揚銘教授表示,臺灣常見的中式料理烹調方式是大火快炒,跟一般生食相較之下,雖降低微生物污染,但仍不可輕忽。
防範食品中毒 從微生物生長因子下手
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近兩年的食品中毒案件病因物質分類統計,由細菌所引起的食品中毒案件數,以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位居前4名,但只要瞭解微生物的生長的影響因子,如水活性、pH值、溫度與其食品加工的方式,即可防範食品中毒。
水活性越高 微生物越容易生長
水活性與微生物在生長時可利用的自由水有關,當水活性低於0.85時,可大幅降低微生物的生長機會,在一般傳統加工上常見的乾燥手法等,就是降低食品水活性,藉此延長食品保存期限。
另外, 一般微生物生長的最適當pH值在6.5-8.5,因此在食品加工上也常透過酸化的方式,使食品pH值降至4.6以下,避免微生物生長,但酸化容易影響食品本身的風味,故仍常配合其他加工方式延長保存期限。
熟食放上層、生食放下層 正確保鮮不養菌
每種微生物合適的生長溫度有所不同,在傳統罐頭加工上,常透過121°C蒸氣加熱25-35分鐘的方式,殺滅有害的微生物。而冷藏、冷凍的方式雖可減緩微生物的生長,並殺滅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寄生蟲卵,但不能完全達到殺菌的效果。
民眾在冷凍、冷藏儲存食品時,應妥善包覆,並將生食放置於下層,避免滴液污染熟食,並避免食品重複解凍與冰箱存放過多食品,影響降溫功能。在烹調餐點時,要注意個人衛生、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此外,若外食也應慎選衛生環境良好的餐廳,以降低發生食品中毒的風險。
【延伸閱讀】台廠學名藥有何重要? 慢性病醫師這樣分析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263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