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為何蓋冒煙機器?為何有剪綵儀式?一位外星人駕駛飛碟,來到被人類毀滅的「廢棄地球」上勘查...

【台北訊】公共電視與國家電影中心(簡稱「國影中心」)、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攜手合作《時光台灣》紀錄短片,於6月26日週二晚上十點、6月30日週六上午十點播出《最後的影像化石》。該片由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導演林泰州,與其學生吳端盛共同執導,導演林泰州說,發想之初,為了有別於其他導演創作,決定使用「未來式」,由外星人的角度來建構內容,他笑說:「當年拍下這些老影像的人,應該完全沒有想到在數十年後,這些老影像被後人以Kuso的方式來詮釋。」年僅24歲的吳端盛則說:「自己也像外星人在看這些老影像。」構思時,更要隨時切換為「外星人模式」來看待人類的種種行徑。

這部科幻而另類的短片描述2118年,外星人X駕駛飛碟來到這污染致使人類滅絕的廢棄地球上勘查,在地球中撿到一批腐爛的「影像化石」(廢棄的老電影),X對這些舊影像充滿疑惑:為何蓋冒煙機器?為何有剪帶(剪綵)儀式?為何要製作這難搞的虛構影像?
而這部也是《時光台灣》13部紀錄短片中,運用最多部老影像的作品。林泰州坦言,以現在的觀點來看,這些老影像並不好看的,「為了增加可看性,就要kuso一點、開點玩笑,從外星人的視角來換位思考,解讀地球的環保、儀式、工作等。」

創作初期,吳端盛花了四個月的時間做老影像功課,並將影像歸類為剪彩、工業污染、防空演習、電影等類別,再與老師林泰州對影像做反向思考,進行編劇。
林泰州說,像防空演習、街道無人,他們試著發想這可能是被外星人殲滅後,空無一人的情景。他們也反諷人類為何花這麼多錢去演出、拍成電影,再讓人進電影院觀賞,接受催眠,質疑電影生產、媒介的本質,與紀錄虛構的特質等。
吳端盛比喻:「其實自己就如同老影像中的配音員,用自己的OS詮譯影像內容,只是,我們是用外星人的角度。」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教授林泰州,近年參與環保運動拍攝系列污染影像,2015年以實驗紀錄片《我身體就是空污監測站》入圍高雄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單元,並獲得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美術獎優選獎。2016《看不見的鬼島》入圍台北電影節台北電影獎紀錄片競賽。
吳端盛畢業於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現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碩士班。以短片《九百公尺的距離》榮獲2016年紅點設計大賞傳達設計類優勝。
「時光台灣」紀錄短片詳請請上公視「時光台灣」官方粉絲專頁(。另外,公視「公視+」OTT平台也自即日推出「時光台灣」專題影展,上架導演過去與公視合作的作品。
 
 《最後的影像化石》宣傳短片連結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