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洋遍布微塑膠 環團:像泳池裡有10萬個塑膠 | NOWnews | 旅食樂

塑膠成為許多人生活中的便利物品,舉凡一次性餐具、塑膠袋等等都能帶來許多便利性,但這些塑膠若是沒有妥善處理,沖入海洋中,又會造成什麼麻煩?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島航計畫,耗費500萬元,環島一周採集海表面的微塑膠,發現台灣各海域中都有微塑膠的分布。
目前,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簡稱NOAA)定義微塑膠是長度小於5毫米的小型塑膠,而其中有可簡略分為5大類,其中包含硬塑膠、軟塑膠、塑膠纖維、發泡塑膠與圓形塑膠粒。
此次的島航計畫全台灣共計有51個測點,總計16天,航行超過650海浬,且測站遍及澎湖、小琉球與蘭嶼等離島。
經過半年多的分析,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表示,目前台灣各處海域都有發現微塑膠的蹤跡,而研究員溫佩珍則表示,其中以八掌溪出海口的濃度最高,每立方公尺中都發現64.12個微塑膠,而後勁溪與和平島測站則是分居二、三名。
八掌溪口塑膠微粒分布。(圖/黑潮海洋基金會提供)
「沒有人會想在滿是垃圾的泳池游泳。」溫佩珍表示,目前海洋生物都居住在充滿垃圾的海域中,若是以八掌溪出海口的濃度計算,相當於一個泳池裡就有10數萬個為塑膠漂浮。而在本次的調查中,西部海域發現的微塑膠最多,且在海洋中,發現最多的就是硬塑膠,主要來自於餐具、瓶蓋等物品,可見生活塑膠仍佔大宗,陸域生活與海洋環境有一定的關係。
台灣海域塑膠微粒分布密度圖。(圖/黑潮海洋基金會提供)
而在政策制定上,張卉君說明,政府應該加緊腳步去制定相關政策,舉外國的例子來看,在美國加州,飲用水法案明確控管禁止微塑膠進入飲用水中,而在鄰近的日本,也會定期執行海洋微塑膠的調查計畫,希望政府能編列足夠的預算與人力,來釐清海洋中微塑膠的成因與解決方案。
黑潮海洋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說明台灣海洋微塑膠的狀況,呼籲政府盡快處理。(圖/記者陳俐穎攝。2019.01.03)
海洋大學榮譽教授邱文彥認為,此次的調查,其實只能算是「冰山一角」,由於本次蒐集的微塑膠皆來自海洋表面,但目前科學家已發現,海中的塑膠微粒,會隨著分解,而沉入海底,讓底棲生物或是大型魚類吃進肚,人類又將這些塑膠吃回體內。
邱文彥表示,目前海洋保育這塊為海洋委員會的職責,黑潮在這次的計畫中就花費了500萬元,但海保會明年在這方面的預算僅有100萬元,他表示,希望政府編列充足的預算,由於這與人類的身體健康有關,不要一拖再拖。他認為,海保會成立之後,有關海洋的事物都歸其管轄,但人力與資金卻沒有過去,像是環保署光在環境教育上就編列11億預算,但這些卻不涵蓋海洋教育。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