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錯把「認識」等同於「認可」!你認識多少人沒有意義,能號召多少人才有意義!!

你朋友多嗎? 你認定的朋友,他也認定你是朋友嗎? 1%的生活不是奢華和虛弱的強大,而是敢於放棄99%的平庸聽過這樣一個段子:市政協會議散會,幾個身價超十億的老闆去打牌,某超市連鎖企業的老闆同為身家過億的政協委員,和他們一起開過幾次會,也提出去一起玩。煤老闆們面面相覷,最後還是首富張嘴說話了:“我們哥幾個一起玩,是因為我們都有產業,你一個開小賣店的跟著我們湊什麼熱鬧?”然後在凜冽的秋風中,超市企業老闆悻悻地回家了… 我又想起來另一個故事。某哥經常炫耀他跟某女神關係多熟,講述他們一起社會實踐的點點滴滴,還把對方設置為特別好友,描述很是親密。我們都感歎“哇塞,好牛的感覺。”只是我們從來沒有見過此女神和他網絡上有過互動。我們平時出來吃飯,K歌都希望此哥能夠安排這位女神出席一下,讓我們一起認識認識。但是也從來沒有邀請過。後來我終於在網上見到了女神給這哥們的一次回復:請你以後不要再騷擾我…還有一哥,平時如花蝴蝶一樣,翩躚於各大飯局,號稱朋友無數。浙江電視臺愛情連連看劇組求助他幫忙組織戶外活動,需要一批外場觀眾。這哥心想平時朋友那麼多,找幾十個朋友做觀眾算什麼,一口應承下來。然後當天上午群發消息給很多人,大意是“是我的朋友你就來之類的”。結果到了錄播時間,攝像機等等全上,結果來的人寥寥無幾。至於他打包票會來參加節目而且“跟他很鐵”的牛人,則一個都沒有來…。。 “人脈”云云,不外如是。真正跟你鐵的就那麼幾個老兄弟。而讓很多人引以為榮的在開會、飯局、酒桌、夜宵、散夥飯、KTV、桑拿房等等社交場所開拓的各種“人脈”,都是不靠譜的。在沒有感情基礎的前提下,人脈不人脈,全拼綜合實力。對於弱者來說,一些所謂人脈,看似全線飄紅,實則虛假繁榮。 社會是一個圓錐,每個人都在圓錐的高上面爬。你和同等水平,不同領域的人的距離就是你所處平面圓的半徑。只要你的水平更高,你接觸別的領域的人的距離就會更短。如果你所處的位置太低了,你就會跟別的領域的人的接觸距離很大。如果你想接觸到更多的領域的更多牛人,你需要向上爬,因為這一方面會保證你希望接觸到的牛人的質量足夠高,同樣能夠讓你在接觸牛人的過程中耗費的經歷相對小——你的水平高了,你接觸同等水平的牛人的難度也就低了。 集中精力在圓錐的高上追求高度,比匍匐在一個低層次追求接觸面的廣度有效果且有效率的多。三流的投行員工認識三流的演員不太容易,但是投行老總和大明星就可以出雙入對。博士剛畢業的學術菜鳥認識一個基層政府科員的難度微大,但是院士沒事就會跟省長交流交流,喝一杯茶。如果你是一個IT界的大佬,你會很容易接觸到時尚圈的最前沿的創意總監;但是如果你是普通程序員,你對時尚圈的最多的接觸就是一個三線模特的朋友圈或者街邊的一兩本雜誌。比及你勞心勞力四處奔波時裝發佈會,倒不如想辦法擁有一家屬於自己的IT公司,這樣有效率且更有效果。想想齊天大聖孫悟空吧。當他只是一隻普通猴子的時候,他最多接觸到的就是一堆猴子。當他學會了一身法術之後,他就可以跟牛魔王這些黑道大哥平起平坐,還可以跟龍王呼來喝去搶寶貝。孫悟空大鬧天宮之前,連個戰五渣的巨靈神都不把他放在眼裡;大鬧天宮之後,天庭總參謀長托塔天王都對他畢恭畢敬。到雷音寺之前,他對菩薩只能跪舔跪拜求保佑,等成了鬥戰勝佛之後,那完全就是哥們,西方極樂世界呼朋引伴手到擒來。這個潑猴的成長歷史告訴我們,走向更強,才會有更好的人脈。 所以,決定你有效人脈的不是你接觸範圍的廣袤否,而是你自身的實力水平。你認識多少人沒有意義,能號召多少人才有意義。不是說我每天又認識了誰,跟某某名人一起吃了一頓飯,哪個女神把微信號給我了我就和他們建立了友誼關係或者形成了新的人脈資源。問題的關鍵是我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和水平與他們站在同一個高度,即便是不同的領域,也可以肩膀對著肩膀來對話——他是投行MD,我是政府副市長,他是大學副院長,我是電影大導演等等。 圈子內外不重要,實力高低才重要。即便我們和大神處於同一個具備某種特質的圈子——IT圈,娛樂圈,投資圈,學術圈等等——經常一起開會,出席活動,我們還是沒有機會跟他們形成真正的友誼,建立穩定的聯繫,遑論“人脈資源”。原因就是大神只看得到同一高度的大神,我們還處於大神的俯瞰視線之外。 如果你是一個普通學生,上午圍觀了成龍新片發佈會現場,下午旁聽了馬斯金的制度經濟學,晚上買票參加了李澤楷的慈善晚宴,又能怎麼樣呢?即便是你四處發朋友圈,發微博向世界描述你和成龍,馬斯金,李澤楷等等多麼多麼熟悉,但又有什麼意義呢?你向成龍要簽名,保安依舊會攔住你,馬老師也不會給你寫推薦信,李澤楷也不會跟你合夥做生意。絕大多數時候,我們太弱,以至於都沒有資格憑共同特質向牛人拋出友誼的橄欖枝。就算是我們在騰訊工作天天見到馬化騰,馬化騰跟我們見面聊的都不如八竿子打不著的大衛貝克漢姆多;哪怕韓寒的每個微博我都留言點贊,韓寒想找人吐槽一下媒體二缺也不會想到我的。 所以,盲目的“拓展人脈”,遊走在各種“社交場合”,加入各種“微信群聊”的意義真心不大,其效果遠遠沒有集中精力讓自己成長起來更有效。比起處心積慮經營一些吹彈可破甚至虛無縹緲的“人脈”,倒不如自己成為牛人中的一份子或者起碼與牛人所處的水平更接近來得更實惠。 前幾天看到一個節目,是馬雲對話周星馳。一個是喜劇之王,一個是電商大鱷,照樣談笑風生。兩個如此看似無關的人聚到一起聊得來不是因為他們交情多少年或者共同語言有多少,而是因為他們都是站在各自領域頂峰的男人。天下高手想聚在華山之巔一起指點江山,吃吃喝喝,打打鬧鬧的前提是你能夠在兵器譜上有一號。想參加武林大會,你想喝俠客島的那碗“臘八粥”,你就得先混個掌門當當。 那麼友誼是不是一定要以實力為基礎?不一定,畢竟友誼是由不同的原因成就的。各方面差距大的友誼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密集的存在著。但是,以“經營人脈資源”為目標的功利性社交,一定是以實力為基礎的。你想跟大家稱為相互照應的“一家人”,那得先走進“一個門”,前提是咱得有能力跨過“門檻”。 那麼是不是只有通過“走向更強”才能贏得友誼和維繫友誼?也不一定。畢竟友誼這種美好情感的產生和維繫方法很多。但是很確定的是,沒有比“走向更強”能夠更有效地維繫功利性的“人脈”了。想跟百萬富翁維繫“人脈”的最好辦法就是和他們一起成為億萬富翁。那麼是不是所有有目的性的“人脈”和正的友誼的關係呢?額,跑題了。插一嘴,也不一定。在沒有感情基礎的情況下,以利益為基礎的社交必然是以利益持有者之間的議價能力為基礎的。你什麼價位,你就找什麼價位。至於是否有人具備“杠杆能力”,鳳毛麟角。如果日後隨著接觸增多,共鳴增加,昇華為無關功利的生死之交也說不準。 由此來看,做一個招蜂引蝶的交際花多麼無意義,他們苦心孤詣的“人脈泡沫”多麼一文不名。每天癡迷於穿梭地鐵來聽各種講座,推杯換盞結交各種“名人”,熬夜通宵參與各種微信群聊等等用青春刷存在感的交際花們,實際上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與其汲汲於那些傷身體又沒效率的應酬,還不如看兩本書,鍛煉身體,陪陪父母老婆哄哄孩子。 “交際花”們錯把“認識”等同於“認可”,錯將手機裡通訊錄等同於“及時雨”。喝出胰腺炎換下來的“朋友”,未必比得上幾篇SCI的效力;有微信群裡生龍活虎的精神頭,不如用來琢磨琢磨讓自己資產升值。殊不知,草率的結交唯有脆弱的關係,所謂的“人脈”不過是呵呵一聲。今天還一起喝得五迷三道一起稱兄道弟,第二天公交上打個照面心裡在想:“這孫子誰啊?哪見過。”當某交際花為多參加了一次舞會又掃了幾個牛人的二維碼而沾沾自喜的時候,牛人正走在更牛的、甩開交際花的路上。 嶺深常得蛟龍在,梧高自有鳳凰棲。只要不斷進步,每個人自然就會有一批志同道合的真朋友結識和也會拓展和聚集一些可以發揮實際  這個問題很現實,但你多說不代表你的能力要證明,就用實力!VIA:aboutfighter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