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余忠仁教授,案例何媽媽,蔡俊明教授。 大 中 小 「兒子和女兒從小就失去父親,我母代父職拉拔他們長大,並且不喝酒、不熬夜勤運動,非常注重健康,沒想到去年健康檢查時被確診肺癌晚期,無法做手術,瞬時情緒失落…」66歲的何媽媽說。何媽媽經EGFR基因檢測陽性,可使用口服標靶治療,但卻產生嚴重的副作用,臉部潰爛全身嚴重皮疹,所幸在醫療技術精進的現代,還有新的治療選擇,經醫師建議先檢測PD-L1為陽性後使用免疫療法,進行三次療程後,癌指數從10.5下降至5.7,有效控制病情!臺北榮民總醫院顧問醫師蔡俊明教授說明,免疫療法的機轉是喚醒自身T細胞的「PD-1免疫檢查點」受癌細胞壓制的免疫機制,打斷癌細胞上的PD-L1和T細胞的PD-1不正常的結合,就像是消防車要去救火,但是被踩住煞車,讓它沒辦法救火,而免疫治療藥物,就是把消防車的煞車拿掉,以自身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發動攻擊,副作用相對較外來化學毒性攻擊的傳統治療來得小。也因此何媽媽在使用免疫療法後,皮疹狀況減少許多,也可以走出戶外,甚至重拾熱愛的安養院志工工作。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暨胸腔內科余忠仁教授說明,由於是癌細胞藉由PD-L1的結合躲避免疫系統攻擊,同樣的,研究發現若患者PD-L1染色檢體對於PD-L1的反應越高,治療效果也是越好,相較於標靶治療的一翻兩瞪眼,免疫療法的反應率讓更多患者有機會接受更進化的個人醫療。目前的臨床癌症研究也依對於PD-L1的反應率高低做為研究順序參考,PD-L1反應率越高的癌別,如黑色素癌、晚期肺癌…陸續在國內外通過適應症,接著臨床上還有20~30種癌別試驗中,希望讓更多癌別的患者都能嘗試。今年10月國內已通過Anti-PD1免疫抗癌藥物Pembrolizumab用於二線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適應症,根據英國刺胳針醫學雜誌(The Lancet)今年發表研究PD-L1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臨床試驗結果,發現免疫療法用於晚期肺癌患者一年的存活率可達53%,患者整體存活期中位數更延長至14.9個月,藥物整體反應率亦是化療的3倍,藥物有效持續反應率是化療的2.3倍,同時也減少患者免於因化療的副作用痛苦。肺癌已高居國內十大死因之冠達十年之久,103年平均每57分鐘就有1人死於肺癌,許多肺癌患者和何媽媽一樣症狀不明顯,發現時已是晚期,目前已有新的免疫療法可治療,仍希望有家族史、吸菸或高齡等高危險群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