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如果你家孩子有「這些小動作」,請一定要加倍愛他們!

翻拍自臉書(示意圖,非曹格之女兒)攻擊性較強,喜歡動手打人被其他家人照顧時很乖,見到媽媽或其他親近的人時會撒嬌陌生人面前顯得緊張、拘束喜歡吃手或啃咬指甲 經常夜醒,睡覺時要時常查看身邊的人是否還在你家孩子有嗎?以上的小動作,是一個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一個孩子是否有安全感,更多的是這個世界呈現給他們的主觀感受,而不是客觀的。據說,如果一個家庭的大人經常有下面的一些口頭禪,那麼這個家庭的孩子大多數情況下是缺乏安全感、膽小的,看看你家說過類似的話嗎?1、「別……會……」句式,比如:別爬,小心會摔下來!別碰,手會過敏發癢的!別拍打,箱子會掉下來!別亂跳,腳會踩坑裡的!別搖晃,柱子會倒下來的!別在草叢裡撒尿,會有蛇!2、「再不……就……」句式,比如:你再不乖乖吃飯,妖怪晚上就把你抓走!你再不睡覺,大灰狼就來吃掉你! 你再不快一點穿鞋,我就把你丟在這裡!你再不講道理,媽媽就不要你了!你再不好好寫作業,你今晚就在門口過夜!3、「如果……就……」句式,比如:你如果不停止哭鬧,我就讓醫生給你打針!你如果還大吼大叫,怪獸就會出來咬你!你如果還打人,我就把你的胳膊擰斷!你如果再拖拉不穿衣服,我就把衣服全部扔了!你如果還不收拾玩具,我就全部送給鄰居!作為家長,如果你經常說類似的話,別怪孩子缺乏安全感了。一個孩子在充滿恐懼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憂慮害怕;一個孩子在充滿安全感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信任他人、信任世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適當的安全提醒是有必要的,能讓孩子自律。但過多的緊張和提醒,會讓孩子感覺到這個世界危機四伏、充滿不安全感,容易讓孩子養成前怕狼後怕虎,草木皆兵的性格。不敢嘗試、不敢探索,永遠呆在大人劃定的安全區域內,這樣的孩子很乖,但他們很可憐。因為他們中了大人的「安全魔咒」,過早地變成了不會飛的鳥。 那麼大人該如何讓孩子在「安全」和「探索」中取得平衡?棉花窩裡長大的孩子,脆弱而膽小。幼兒說,在不危及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孩子有小磕小碰。大人可以緊張孩子的安全,但不要將這種焦慮放大在每一處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的地方,因為這種焦慮感會傳遞給孩子,會讓他們害怕、缺乏安全感。相比之下,那些在摸爬滾打中成長的孩子,往往體魄更健壯,尤其是有無窮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慾,但這種品質其實在中國孩子身上顯得尤為珍貴和稀缺,為啥呢?大家想想就不覺得奇怪。尤其可惡的是一些大人為了達到某目的,對孩子進行莫須有的恐嚇,比如不吃飯會被怪獸抓走等。大人恐嚇孩子的心理,幼兒說在往期的文章里已經分析過,因為恐嚇直接而有效,減少了大人的麻煩,但是留給孩子的,將是難以磨滅的陰影,他們憂慮緊張而充滿不安全感。所有有恐嚇習慣的大人,可以說是自私而無知的。 最後,提醒一下那些尚在孕期的准麻麻。據說,孕期媽媽有過這樣經歷的,孩子會更容易缺乏安全感1、在孕期曾經有不要孩子的念頭子宮內的胎兒能迅速感知母體的情緒,就像准媽媽的歡樂和憂傷一下子能傳遞給寶寶一樣,如果孕婦在孕期內曾經有打掉孩子的念頭,那麼這種情緒也能傳遞給子宮內的寶寶,加大孩子出生後的不安全感。2、在寶寶出生的剎那間,對孩子有不喜歡或嫌棄的念頭或許是出於對寶寶樣貌的嫌棄,或者對寶寶性別的不滿意而表現出來的不喜歡。因為人的情緒具有一貫性,出生時表現出來的情緒,也會在日後照顧寶寶的日常中無意流露。愛與不愛,小寶寶能通過大人是否及時回應和擁抱中感知,大人漠視的孩子更喜歡哭鬧。 來源:m.life.tw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