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上大學 難道就是為了不再回到家鄉

我們出去上大學,難道就是為了不再回到家鄉。 大 中 小 城市裡不同階層的新移民帶著鄉愁或鄉愿,離開了被霧霾籠罩的都市,回到了或溫情脈脈、或破敗不堪的家鄉。繼2015年的春節,王磊光的《一位博士生的返鄉筆記》、到2016春節黃燈的《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衰敗的農村做為一種怵目驚心的景觀,一次又一次的進入了我們視線,刺痛了我們,也掀起了無數反思與討論。根據青年公社報導,與此同時,每年春節必然出現的類似於不久前彩虹合唱團《春節自救指南》的爆款話題則暴露出了另一種精神結構:以『七大姑八大姨』做為能指,所抒發的城市中產階層(或預備中產)對家鄉的鄙棄。然而,我們如何不駐足於悲情與怨恨,讓『鄉愁』和『鄉愿』成為一種能動的力量,從而去一種彌合『鄉衰』與『城困』的可能性?2017年春節期間,澎湃新聞『思想市場』欄目將陸續推出由知識份子、新工人、學生、鄉建者等不同主體所構成的城市新移民(或暫居者)的返鄉筆記,以期從不同視角激發新的思考,並試圖呈現一條從鄉愿、鄉愁到鄉建的艱難道路。本文由西安外國語大學的一名畢業生韓蓉的來信和青年講師王昱娟的回信構成,來信中陳述了一個返鄉畢業生的苦悶:回到家鄉工作本是她的理想,卻被家鄉的親人釘在了『成功學』的恥辱柱上—『我們去讀書、去上大學,難道就是為了不再回到家鄉嗎?』這句振聾發聵的發問,如同八十年代轟動一時的『潘曉來信』一般,訴說出了一整個時代的精神困頓。老師,您好!我想您應該不記得我了,我是11級漢文的韓蓉,已經畢業一年多了。其實給您寫這封信,心裡覺得挺不好意思的,特別是看到您以前給我發的郵件中所說的那些鼓勵的話,讓我覺得更加慚愧。當時給您寫那封信的時候,我還是大二學生,心裡在猶豫考研的事情,那段時間心情浮躁不能靜下心來複習,所以想找您傳遞點正能量,沒想到會收到您那麼長的回信,很感動,內容也讓我受到啟發,可遺憾的是,我最終還是沒選擇考研。當年收到您回郵的時候,我還是很想考研的,一方面是想讀研考教資然後當老師,另一方面也想過讀了研之後看看是不是能留在西安工作。不過,暑假回家的時候跟家裡人商量這件事,家人說初中太難帶,高中壓力又太大,還是當小學老師相對輕鬆;另外在西安很難找到正式的工作,他們就提出要我畢業直接回老家,可以把我安排在公立小學教書。於是,畢業後我回到陝北,在鄉鎮小學當老師,也是我的母校。回家鄉既可以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又可以跟家人相互照應,還可以回報母校,本應該是件值得高興的事,可現在我才發現並不是這樣。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