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顏寧。 大 中 小 清華美女教授顏寧赴普林斯頓大學任終身講席教授,近日引起關注。據新華社的報導,決定去普林斯頓大學,是顏寧慎重考慮並與清華大學仔細溝通的結果。她會保持與清華的聯繫,在符合兩校規範的情況下,在清華繼續從事科研和人才培養工作,促進兩校和中美兩國間學術交流與合作。根據鳳凰網報導,在學術界,這位30歲成為清華最年輕博導、37歲攻克50年不解科學難題的女科學家,早已名滿天下。基於其在普林斯頓大學的讀博經歷,以及這些年所取得的學術成就,跳槽到普林斯頓大學,並不讓人奇怪。不過,雖然顏寧用『居安思危』來解釋她的這次離職,但有自媒體在傳播這一消息時,加上了『負氣出走』的字首,給這次離職賦予了別樣意味。說其『負氣出走』,是因為有人翻出來她於2014年所寫的一篇講述其基金申請失敗的博文。文章詳述了她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申請『葡萄糖轉運蛋白的結構與機理』專案失敗的過程。她本以為可以申請到這一可能做出世界前沿成果的專案,但基金委連面試答辯的機會都沒給她,並且連續申請失敗兩次。第二次申請失敗後,她在此前的博文中補記到,『我對自然科學基金委難以再抱任何幻想。程式「正義」,專家「意見」,呵呵呵,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正是這篇文章,讓外界將顏寧遠赴普林斯頓大學與科研基金專案申請失敗聯繫起來,認為她是被不合理的科研體制逼走的。坦白講,科研基金申請失敗與遠赴普林斯頓大學之間,很難建立直接的邏輯關係。況且顏寧在接受採訪時也從來沒有提及這個原因。甚至,面對自媒體關於其『負氣出走』的解讀她還有些不忿。今天中午她在微博上回應稱:明明是開開心心的一件事,請勿揣度,否則我就說是被這些不實言論、網路暴力嚇跑的。從其這個表態來看,離開清華,跟她對科研體制的不滿沒有關係。但現在的問題是,顏寧離開清華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一個公共事件,她雖否認外界傳言,但由其『出走』引發的對當下大陸科研體制的討論,已經蔓延開來。這就超脫了顏寧離職事件的本來範疇。不管怎麼說,顏寧此前的博文,確實對拒絕其科研專案申請的評選一度表達了失望。看得出來,顏寧對自己的科研專案沒通過基金申請非常遺憾。也正是這一點,點燃了公眾對科研體制的批評。可能公眾並不懂得顏寧的『葡萄糖轉運蛋白的結構與機理』研究是什麼樣的,但他們卻可以迅速調動以往對學術不公、學術腐敗的種種印象。跟『饒毅炮轟中科院院士增選』、『掃地僧院士』走紅一樣,顏寧也成了那個公眾借以審視科研體制的符號,至此,她願不願意已經不重要,公眾的憂心成為主要問題。不說學術造假、科研腐敗,僅僅是科研基金申請難,早就已是讓科研人員頭疼的難題。複旦大學長江特聘教授陳良堯曾對媒體無奈表示,『12年時間裡申請973計劃11次,直到我超過它的年齡限制,無一次成功。』可謂是『屢戰屢敗熬白頭』。其實,梳理顏寧在清華的這十年,不能說清華辜負了她、委屈了她。這十年她的確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但同時也獲得多項高級別獎勵,比如榮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成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所以,她暗示輿論不要過度聯想也有證據。不過,當她成為一個公眾表達對學術評價機制不滿的出口,這些注定難以再獲得關注。但只要那些圍觀與批評的聲音是促進學術體制改善的努力,就值得傾聽。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