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震出罕見鰭魚 [附圖]

金門南海岸成功海灘十八日舉行牽罟活動,捕獲綠鰭魚,魚長約十公分,是罕見的底棲魚,研判可能因日前金門地震才出水。中央社記者倪國炎金門傳真 九十七年五月十八日

地震前好像都會有奇怪的海底生物出現,動物對地震都比較敏感,希望有朝一日,動物也可以成為官方預測地震的方法!

罕見鰭魚





綠鰭魚

拉丁名:  Chelidonichthys spinosus (McClelland)

英文名:  bluefin searobin,gurnard

俗名:  綠翅魚、綠姑、魴鮄、國公魚、綠鶯鶯、角魚、紅祥、大頭魚、蜻蜓角。

綱目:  魴鮄科

形態特徵:  體延長,稍側扁,前部粗大,後部漸細。一般體長14~30釐米、體重150~300克、頭大近方形,吻角鈍圓,兩頜及犁角具絨毛齒。頭部、背面與兩側均被骨板,體被小圓鱗、頭部及背側面紅色,並有黃色網狀斑紋。背鰭兩個,分離。其兩側各有1縱列棘楯板;胸鰭長而寬大、位低,下方有3條指狀游離鰭條,內側為具斑點的豔綠色;尾鰭截形。後緣白色。
產地、產季:  分佈在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國沿海均產之,但年產量不高。其主要漁場和漁期為:黃海和東海交界處。漁期是10月至翌年3月份;舟山群島外海漁期是2~5月份。石島東南漁場漁期是4~11月份。

經濟價值:  綠鰭魚是我國一般的經濟魚類,每百克肉含蛋白質20.5克、脂肪14克、肉較細嫩,刺少。鮮食清燉或紅燒均可,汆湯食之味甚鮮美。

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

[ 本帖最後由 dumbmotor 於 2008-6-13 00:23 編輯 ]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