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證實植物也會感到痛也有思考.有思考就有靈魂 (附圖)

1966年2月的一天,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測謊儀專家克裡夫-巴克斯特(Cleve Backster)在給庭院的花草澆水,他一時心血來潮,把測謊儀的電極連到了一株天南星科植物--牛舌蘭(一種熱帶植物,大葉,小花,與棕櫚相似)的葉片上,並向它根部澆水。當水從根部徐徐上升時,他驚奇的發現:測慌儀的電流計並沒有像預料中那樣出現電阻減小的跡象,在電流計圖紙上,自動記錄筆不是向上,而是向下記下一大堆鋸齒形的圖形,這種曲線圖形與人在高興時感情激動的曲線圖形很相似。(圖為巴克斯特用測慌儀對植物進行實驗。)
巴克斯特隨後改裝了一台記錄測量儀,並把它與植物相互連接起來。他構想了對植物採取一次威脅行動--用火燒植物的葉子,一瞬間在心中想像了這一燃燒的情景,圖紙上的示蹤圖瞬間就發生了變化,在表格上不停地向上掃瞄。而巴克斯特此時根本沒有任何動作。隨後他取來了火柴,剛剛劃著的一瞬間,記錄儀上再次出現了明顯的變化。燃燒的火柴還沒有接觸到植物,記錄儀的指針已劇烈的擺動,甚至記錄曲線都超出了記錄紙的邊緣,出現了極強烈的恐懼表現。後來他又重複多次類似的實驗。比如,當他假裝著要燒植物的葉子時,圖紙上卻沒有這種反應。植物還具有辨別人真假意圖的能力。


巴克斯特和他的同事們在全國各地的其他機構用其他植物和其他測謊儀做了類似的觀察和研究。他們對25種以上不同的植物和果樹進行試驗,其中包括萵苣、洋蔥、橘、香蕉等,得到的是相同的觀察結果。

巴克斯特曾經設計過這樣一個試驗:他當著植物的面,把幾隻活海蝦丟入沸騰的開水中,這時,植物馬上陷入到極度的刺激之中。試驗多次,每次都有同樣的反應。為了排除任何可能的人為干擾,保證試驗絕對真實嚴謹。他用一種新設計的儀器,不按事先規定的時間,自動把海蝦投入沸水中,並用精確到1/10秒的記錄儀記下結果。巴克斯特在三間房子裡各放一株植物,讓它們與儀器相連。在海蝦投入沸水中7秒鐘後,植物的活動曲線便急劇上升。根據這些,巴克斯特指出,海蝦死亡引起了植物的劇烈曲線反應,這並不是一種偶然現象。幾乎可以肯定,植物之間能夠有交往,而且,植物和其他生物之間也能發生交往。在美國耶魯大學,巴克斯特曾當眾將一隻蜘蛛與植物置於同一屋內,當觸動蜘蛛使其爬動時,儀器記錄紙上出現了奇跡--早在蜘蛛開始爬行前,植物便產生了反應。顯然,這表明了植物具有感知蜘蛛行動意圖的超感能力。

為研究植物的記憶能力,巴克斯特將兩棵植物並排置於同一屋內,讓一名學生當著一株植物的面將另一株植物毀掉。然後讓這名學生混在幾個學生中間,都穿一樣的服裝,並戴上面具,一一向活著的那株植物走去,最後當「毀壞者」走過去時,植物在儀器記錄紙上立刻留下極為強烈的信號指示,表露出了對「毀壞者」的恐懼。類似驗證植物具有記憶力的實驗還有很多,例如,有人曾把測慌儀接在一盆仙人掌上,一個人把仙人掌連根拔起,扔在地上,然後把仙人掌栽到盆裡,再讓那個人走近仙人掌,測慌儀上的指針馬上抖動起來,同樣顯示出仙人掌對這個人很害怕。

巴克斯特做的實驗在世界上引起了轟動。美國加利福尼亞國際商業公司的化學博士麥克-弗格則認為這種研究有點荒誕可笑。他為了尋找反駁和批評的可靠證據也做了很多實驗。他在得到實驗結果後,態度卻一下子來了個大轉變,由懷疑變成了支持。這是因為他在實驗中發現,當植物被撕下一片葉子或受傷時,會產生明顯的反應,而且還證明了植物具有感知人心理活動的能力。於是,麥克-弗格大膽地提出,植物具備心理活動,也就是說,植物會思考,也會體察人的各種感情。他甚至認為,可以按照不同植物的性格和敏感性對植物進行分類。

前蘇聯科學家維克多-普什金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來證實植物具有感情。他先用催眠術控制一個人的感情,並在附近放上一盆植物,然後用一個腦電儀,把人的手與植物葉子連接起來。當所有準備工作就緒後,普什金開始說話,說一些愉快或不愉快的事,讓受試者感到高興或悲傷。這時植物和人不僅在腦電儀上產生了類似的圖像反應,而且當受試者高興時,植物便豎起葉子,舞動花瓣;當普什金在描述冬天寒冷,使受試者渾身發抖時,植物的葉片也會瑟瑟發抖;如果受試者感情變化為悲傷,植物也出現相應的變化,渾身的葉片會沮喪地垂下。

專家們還發現,植物具有非凡的辨別能力,能夠窺測人細微的心理活動,從而判斷出人是否在說慌。紐約奧林奇堡的羅克蘭州立醫院試驗室主任、職業心理學家阿里斯蒂德-埃瑟和他的合作者紐瓦工學院的化學師道拉斯-迪安一起做了一次實驗。兩位科學家將電極聯在海芋屬植物上,然後問受試者一系列的問題,並告訴他,回答有些問題時不必說真話。植物在電流計的圖表上毫不困難地表明受試者的回答哪一些是謊話。巴克斯特也對一位記者做過同樣的實驗,他要求這位記者在植物面前不管事實如何只做否定回答。巴克斯特開始詢問記者的生日,一連報出七個月份,其中一個與記者生日相符,儘管記者均予以否定,但當那個正確的日期他也予以否定時,植物立刻做出明顯的信號反映。

美國新澤西州西帕特森的「電子專家」皮爾-保羅-索文曾對植物開展過思維傳感的實驗。他製造了一輛電動玩具火車,並通過植物來傳導他的思想感情控制開關,使火車改變行駛方向。即使在電視攝影室的弧燈下,也能隨心所欲地使火車啟動和停止。接著,索文又發現了一套電子裝置,這套裝置使索文能與他的植物進行遙控聯繫。他可以呼叫自己的號碼,直接同植物說話;他可以通過聲控他住房中的光、色、溫度以及錄音設備。索文發現,植物對它周圍環境中的細胞死亡的反應最為強烈,對人的細胞死亡有連續不斷的反應。他還發現,在他不同試驗的過程中,他能將最簡單的信號傳送至植物,而獲得植物發出的強烈反應。他採用的方法是使自己輕輕觸電,而最簡單的方法是在轉椅中轉動,然後以手指撫摸金屬桌面產生靜電,他的植物在幾英里外都能立即興奮。

美國科學家馬塞爾-沃格爾(Marcel Vogel)曾進行過許多有關人與植物心靈溝通的實驗。他對植物在實驗中所反應的情感、心理活動都有很深入的研究。他曾經請一位核物理學家「思考」一個技術方面的問題。這個人沉默時,沃格爾的植物記下了一系列的圖錄,延續了118秒鐘。當圖錄回到原基點時,那位科學家向沃格爾承認他已停止思考活動。接著,沃格爾要這位物理學家想他的妻子。物理學家照此辦理,植物再次記錄下了圖跡,延續105秒鐘。休息一陣後,沃格爾幾乎很隨便地要他按照剛才的思路再想他的妻子,植物的圖跡與上一次極為相似,時間仍為105秒鐘。沃格爾還成功地做過「與植物進行情感交流」、「實驗者意識化入植物體內」、「人與植物進行的遠距離溝通」等試驗,都取得了很大成果。沃格爾指出,用人的標準來衡量,植物是瞎子、聾子、啞巴。而人是可以而且也做到了與植物的生命溝通感情。植物是活生生的物體,有意識,佔據空間。

1973年,彼得-托姆金斯(Peter Tompkins)和克裡斯朵夫-伯得(Christopher O. Bird)著的《植物生命奧秘》(The Secret Life of Plants)一書出版了。書中不僅重複了巴克斯特的實驗,並且進一步顯示植物還對語言、思維、祈禱有反應。這項研究已成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植物心理學。近十幾年來,許多的生物學家對這項研究產生濃厚的興趣,紛紛加入這一研究行列,揭示了植物生命的諸多奧秘,證實了植物具有意識、思維及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還具備著人所不及的超感官功能。

除此之外,科學家們的研究對像已不僅僅局限在植物上,許多研究人員對雞蛋、蔬菜、豌豆、花生米也進行過類似儀器測錄或思維溝通的試驗,同樣獲得了成功。比如,斯坦福研究院的物理學家哈爾-普索夫博士曾在幾乎與精神分析機相同的電子心理測試機上掛過一個雞蛋。試驗者把手放在雞蛋上,與雞蛋進行溝通聯繫。一分鐘後,儀器的電流計針尖開始移動,記錄下了反應。試驗者離開10英尺遠,時而張合雙手,電流針尖隨之來往迴旋。一些試驗還表明當把其他雞蛋打碎時,儀器上的雞蛋也會相應做出反應。前蘇聯研究人員H-索切瓦諾夫對蘿蔔、土豆進行過類似的試驗。他用火柴燒蘿蔔,給土豆通電,在兩種情況下都測出一定距離外的土豆、蘿蔔、西紅柿和雞蛋發生了應激反應。

不信者請用google搜尋巴克斯特效應

http://tw.myblog.yahoo.com/potential-force/article?mid=553&prev=658&next=465&l=f&fid=8
~~~~~~~~~~~~~~~~

植物的情感
在加利福尼亞州聖羅莎,著名苗圃經營者盧薩·巴班克經過漫長歲月培育出無刺的仙人掌新品種。據巴班克說,幹活日寸他常與植物打招呼:“不要害怕啊!保護身體上的刺是沒有必要,因為有我守護著”等等,久而久之他培育出了無刺的仙人掌。對此,巴班克深有體會地說:“不管對植物做什麼樣的實驗,一定不要對它保密。特別是要發自內心地給它們以幫助,對它們的纖弱生命奉獻愛心和敬意。植物有20種以上的感覺,並且因為與動物的感覺完全不同,所以我們要理解是困難的。草木是否能夠理解語言不清楚,但似乎對語言能作出某些反應。”

    測定植物的反應

    巴班克在加州完成新品種的同時,在加爾各答總統大學從事植物感情研究的物理教授博斯也注意到,金屬與肌肉對壓力的反應極為相似。由此推想植物肯定也是做這種類似研究的理想對象。
  
    植物是有生命的組織,雖然沒有通常的神經系統,但是在許多方面植物具有與動物一樣的功能。例如植物借助循環系統可順利地呼吸;沒有消化器官但有代謝產物;沒有肌肉,但能做運動,儘管這種運動極緩慢。所以,動植物儘管生存方式不同,卻進行著同樣功能的生命活動。博斯還認為,植物雖不具有神經系統,但是對外界刺激同樣也有反應。

    因此,他設計了一套裝置,能夠把植物組織微小“動作”放大幾千倍。通過這個裝置,他查明七葉樹的葉子、胡蘿蔔、蕪菁等,能以金屬、動物肌肉同樣的形式對壓力作出反應。他還發現,植物與動物一樣也能被麻醉。例如向植物噴氯倣,它會“失去意識”:給它供應新鮮空氣後,它又甦醒了過來。

    5年後,博斯把以往的實驗結果匯總出版了兩卷題為《植物的感應》的書。其中他查明爬蟲類或兩棲類動物的皮膚與植物的果實或蔬菜表皮對外界的刺激反應非常相似;植物與動物的肌肉一樣,對連續的刺激也會顯示“疲勞”;另外,植物的葉子與動物的眼睛對光的反應非常相似。

    這種探索雖然是很自然的,但實驗結果遭到當時一些人的嘲笑。儘管如此,博斯仍繼續研究,進一步改進了裝置,已能夠將植物組織的生長放大1000萬倍。他在接受《科學美國》雜誌的採訪時說:“如果利用這個裝置,不超過15分鐘就能證明植物對肥料、電流等各種刺激酌反應。”

    20世紀70年代,當時蘇聯的《真理報》也報道了有關同樣的實驗。據莫斯科的季米裏耶塞夫科學院的植物生理學主任格納爾說:“猶如與植物們談話似的,看上去植物好像是傾聽這個善良的白髮老人在說話。”

    該科學院用膠捲攝下了植物對環境因素包括蒼蠅或蜜蜂的接觸及傷害等是如何反應的,並用類似測謊器的記錄裝置記下了植物的反應。另外也發現,浸過氯倣的植物,即使加大對它的刺激,它也不顯示反應。

    前蘇聯哈薩克加盟共和國國立大學的研究發現,在大蘋果園裏,果樹對果農的疾病或精神狀態會有所反應。他們還對蔓生植物之一的喜林芋能否識別礦石作過實驗。其方法是將某種礦石和不含這種礦物的石頭分別放在樹旁,結果發現喜林芋對剛一放在旁邊的礦石好像受到電擊似的,而當將不含這種礦物的石頭置在其旁時卻不顯示任何反應。

    植物也有“感情”嗎

    一天,在美國從事測謊檢查工作的巴克斯特因在辦公室裏閒得無聊,一時衝動,把測謊器的電極夾在龍血樹(夏威夷產的一種觀葉植物)的葉子上,結果龍血樹出現了與人感情興奮時同樣的反應。這個事實令巴克斯特大吃一驚,並決定調查植物是否也有感情。

    我們知道,如果測謊器指針劇烈地擺動,這意味著被測謊者瞬間感覺到自身危險。巴克斯特在植物中也發現同樣的情況。首先,他把龍血樹葉子浸泡在熱咖啡中,測謊器未顯示有大的反應。接著他雖沒說話,卻在腦子裏想:“這回燒葉子該怎麼樣呢?”就在那瞬間電極的指針劇烈地超程擺動,它的反應比實際燒葉子時還大。而且當他假裝燒葉子時,卻完全未見反應。此後他不斷進行實驗,發現植物對同一室內生物的死亡會表現不安,並且會識破人類的謊言等。最終巴克斯特得出“植物也有感情”的結論,並將此稱為“巴克斯特效應”。儘管人們對“巴克斯特效應”有種種異議,甚至認為極其荒謬,但他的實驗卻引起人們的注意。

    農作物對音樂的反應

    20世紀60年代中期,英國的一位苗圃主做了一個試驗:讓水仙屬等春天開花的球根在秋天開花。結果發現,在一個溫室裏,由於助手總是用小型錄音機一邊聽流行音樂一邊工作,無意之中在那個溫室試驗的成功率明顯地比其他溫室高。

    當時,人們就植物對各種聲音的反應進行了各種實驗。植物學家史密斯用玉米與大豆做實驗。在溫度、濕度相同的兩個育苗箱裏分別播上相同的種子。讓一個箱子24小時聽美國作曲家格什文的《藍色狂想曲》,而在另一個箱子裏靜悄悄的、什麼聲音也沒有。結果是顯著的:讓聽曲子的種子發芽早、稈也粗、綠色也濃。史密斯還把聽音樂和不聽音樂的苗割下來秤,結果不管是玉米還是大豆,均是聽音樂的一方品質大。另外,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的研究人員讓小麥種子聽頻率5千赫的高音,發現小麥苗成長加快。
   
    1968年科羅拉多州丹佛的一名叫雷塔拉克的學生在兩塊地裏同時將玉米、紅蘿蔔、老鸛草和紫苣菜等混種,然後向一塊地播放從鋼琴錄下的大音階“喜”與“來”的錄音,每天12小時。3周後,不斷聽音階的一組除了紫苣菜外,皆枯死,其中有些像被強風吹倒似的,主幹朝遠離聲源的方向倒伏延伸;不聽音階的一組均正常地生長。

    接著雷塔拉克與老師普洛曼一起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植物最喜歡的是東方音樂,特別是印度的西它爾等弦樂器,有的植物聽了這些音樂後,能以2倍的正常速度生長。繼弦樂器之後是古典音樂,特別是巴赫、海頓那樣有人情味的音樂,這時植物會朝著聲源的方向生長。另外,除了打擊樂器外的爵士樂、民間音樂或鄉村和西部音樂好像對植物完全不產生影響。而搖擺樂是令植物討厭的,因為植物總是向遠離聲源的方向躲避,甚至引起發育異常。

    此外,尤埃爾·斯坦恩納伊梅爾從物理學和生物學兩方面進行了考慮,他認為音樂的波動有助於製造細胞生長用的蛋白質,並對風味等產生影響。1993年他用番茄做了實驗,結果是27%的植株增高,結出的果實也大。但是有些番茄出現莖壞死現象,他認為這是音樂“播放過度”所致。

http://big5.cast.org.cn/gate/big5/anima.cpst.net.cn/zwjs/2002_06/1023696388.html

[ 本帖最後由 861 於 2007-3-24 12:23 編輯 ]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