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驚現完美鸚鵡龍化石 經百萬年皮膚仍完好[附圖]


鸚鵡龍的藝術圖

據《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報道,非洲科學家我國遼寧發現一具有輕傷的鸚鵡龍化石,皮膚組織俱全,可最完整地觀看遠古恐龍的皮膚長得什麼樣。

此化石有1.3億年歷史,大小和豬差不多,可以2腿或4腿行走。其最顯著的特徵是短濃的頭上長著鸚鵡般的嘴喙,因此而得名。這個嘴喙的一部份是由角龍類特有的隆起骨骼所構成。科學家認為它或許是受到食肉動物的傷害後死亡的,或許是死後被食腐動物給咬的。因為對此化石的最新研究表明,其傷口處有明顯的牙齒印。而且,它已經露出皮膚裡層的架構,好在其皮膚儲存了數百萬年還依舊完好。由於鸚鵡龍不像角龍類有尖角與骨質的頸盾以嚇阻肉食性恐龍,因此推測當它受到威脅時只能逃跑或躲起來。

研究還表明,這些恐龍有帶鱗的濃濃皮膚,像現代的爬行動物似的,挑戰恐龍有原始羽毛的流行理論。此發現由南非夸祖魯那他大學的賽加騰 . 林哈姆-索列爾發表在最新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輯》上。

軟組織儲存完好

林哈姆-索列爾已經確認他所說的結論屬實,此動物左下側的表皮和真皮橫截面都成了化石,儲存完好。他說︰“在此化石中獲得儲存好的軟組織真是太食慾驚訝了,因為皮膚是第一個腐爛和分解的動物組織。至今,我們已經看到的只是儲存完好的表皮。但這是我們首次看到與表皮垂直的切口所顯露出的深層皮膚的橫截面。”

近幾千年來,遼寧發現了如此多的化石,以至於科學家忙不過來了。林哈姆-索列爾表示,此新發現鸚鵡龍儲存如此完好的原因可能是在它開始分解之前被迅速埋葬,其軟組織也被迅速礦化。

濃濃的皮膚

林哈姆-索列爾表示,此動物的皮膚至少有2厘米濃,有40層纖維蛋白,叫膠原質,使它成了抵御食肉動物進攻的天然屏障。而且,此濃濃的皮膚還能伸展和彎曲,以適應其運動和吃食,特別是肚子裡裝滿大量的植物纖維飯菜時,可以讓肚子變得鼓鼓的。

紐約城市大學退休了的進化生物學家保羅 . 馬德森說︰“林哈姆-索列爾能夠顯示皮膚這一複雜組織的更多細節,這表明鸚鵡龍至少有一張強韌的皮膚。”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艾倫 . 弗杜才也同意此說法。

專攻羽族進化的弗杜才說︰“從某種程度上說,這非常重要,這是我們首次看到恐龍皮膚的顯微架構。他所展現的就是多層膠原質纖維架構。不過,這不意外,因為或多或少知道一些爬行動物的皮膚模式,特別是濃皮的爬行動物的皮膚。”

林哈姆-索列爾強調說,鸚鵡龍是用強韌的膠原質纖維裝扮自己,而不是早期的羽毛。他說︰“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它有40層膠原質纖維。或許在一些薄皮的食肉恐龍中,也可能有許多層膠原質纖維,而不是我們所誤認為的原始羽毛。”

然而,並不是所有古生物學家都認同他的這一結論。美國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漢斯-德特 . 休斯說,更多證據支援羽族是從恐龍進化來的,即我們知道的獸腳亞目食肉恐龍。“林哈姆-索列爾在一段時間內極力爭辯在鸚鵡龍同一形成層發現的獸腳亞目食肉恐龍,其身上的類羽毛架構其實也是膠原質纖維。然而,許多中國獸腳亞目食肉恐龍具有綜合的架構,顯然不能用他那種說法來解釋清楚。”

中國又挖出恐龍,雖然知道中國算是遠古大陸,但是沒想到"藏寶量"這麼驚人
:emo 032:

資料來源:網易新聞網 2008-01-18 當日新聞

========《怕大家不知道鸚鵡龍是什麼,所以我順便就簡介一下鸚鵡龍的資料》=========

鸚鵡龍
Psittacosaurus mongoliensis
Osborn, 1923
   

↑鸚鵡龍復原圖象
一、分類學位置:

   →恐 龍 綱        Class: Dinosauria

             →鳥 盤 目        Order: Ornithischia
               →頭飾亞目      Suborder: Marginocephaila
               →角龍下目      Infraorder: Ceratopsia
                     →鸚鵡龍科      Family: Psittacosauridae
                            →鸚鵡龍屬      Genus : Psittacosaurus

二、要 述: 生存於距今1億1300萬年前至900萬年前的白堊紀中期。

三、體長由80厘米至200厘米之間, 大多數出土化石個體約100厘米, 以兩足行走的小型草食恐龍。 頭部較短, 上頜及下頜每側各有7~9顆三葉狀頰齒, 齒冠中稜前各有2~4個小脊; 牙齒質地光滑, 齒冠較低。 吻部有彎曲的角質巨形喙, 形態和功能和鸚鵡的喙部極為相似, 因而得名。 顴骨向兩側突出, 外鼻孔小, 前額位於鼻骨之下, 顳下窗寬闊, 頸部較短, 頸椎6~9個; 脊椎13~16個, 荐椎5~7個, 腸骨細長且略呈彎曲狀, 坐骨很發達, 身體長而較為肥厚, 前肢臂長, 有4指, 第4指特別短小, 第5指已消失。前肢結構極為適於握持物樹枝, 後肢尾較短, 有4趾, 尾部較短。鸚鵡龍生活於低窪的湖泊或河岸地區, 以岸邊的柔嫩多汁植物為主食, 牠有堅固的角質喙切斷植枝, 再用後齒咀嚼并吞食。




岩礫未被清除的鸚鵡龍頭部↑


從分類上, 與其他角龍類物種的親緣較近, 但構造明顯較為原始, 而且出現在地球的歷史較為遠古, 故此認為鸚鵡龍是有角恐龍的祖先。牠未發展出角龍獨特的尖狀角刺及骨質頸盾以作護衛, 估計受到襲擊時祗能以逃躲以避難, 但當大量的肉食恐龍出現, 因不適應環境而趨於滅絕, 牠存在了約400萬年, 按恐龍的自然歷史而言, 鸚鵡龍由出現至絕種所經歷的時間并不長, 但較進化角龍後裔能繼續生存下來, 并與其他恐龍共同稱霸於地球的陸地上, 直至白堊紀結束為止。  

四、發現地區:僅發現於亞洲大陸中部, 目前所知共有9種: 包括發現於
→中國及蒙古的蒙古鸚鵡龍(Psittacosaurus mongoliensis Osborn, 1923);
→中國的中國鸚鵡龍(Psittacosaurus sinensis Young, 1953)、馬鬃山鸚鵡龍(Psittacosaurus mazongshanensis)、梅勒營鸚鵡龍(Psittacosaurus meileyingensis Sereno et. al., 1988) 、
→內蒙古鸚鵡龍(Psittacosaurus neimongoliensis)、額多鸚鵡龍(Psittacosaurus ordosensis)、新疆鸚鵡龍(Psittacosaurus xinjiangensis)、楊氏鸚鵡龍(Psittacosaurus youngi)及
→泰國的一種鸚鵡龍



補充資料:圖像、文字資料轉載於 延陵綜合研究室

[ 本帖最後由 小祥仔 於 2008-5-14 20:39 編輯 ]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