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西北農民出國「求學」記

李建平將現代化機械用於農業種植。 大 中 小 『今年年底要去荷蘭,我們一起走的都是些種地的人。』這是51歲的李建平今年的小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要更科學的部署他的春耕大計。大陸遊客無疑是這個世界上被議論最多的群體之一,他們數量龐大、購買力驚人。隨著大陸民眾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在大陸,出境遊也逐漸從『遙不可及』變為尋常,越來越多在人們印象中『不甚富裕、沒有大眼界』的大陸農民也走了出去。大陸西北農村的地道農民李建平就是其中之一,但他的『走出去』更多是為了『求學』。李建平所在的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商都縣是大陸國家級貧困縣,2016年當地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49元(以人民幣計算,以下同)。李建平初中畢業後沒幾年就回家當了農民。與父輩不同的種植方法使他在短短幾年內就脫貧致富。以前一家6口人種了20多畝地,辛苦一年只夠填飽肚子;現在3個人種1000畝地,年景好的時候收入能達百萬元。『現在種地全靠科學技術、靠機械。』李建平說,日子富裕了,生活清閒了,他便迷上了旅遊。2013年的泰國之行是他第一次跨出國門,花了1萬多元,那一年他的年收入超過了10萬元。此後的行程與第一次的『單純看風景』想比,目的性更明確了。『我們種地用的農藥還有些添加劑都是國外生產的,使用後農藥殘留小、莊稼長得也好,我就很好奇。』英國、德國、義大利、法國……2014年到2017年,李建平陸續走過了七八個國家。這些國家的農業種植水平震撼了李建平。『差距太大了。』李建平告訴記者,尤其是2016年冬天去德國的那一趟,令他感觸很深。『他們的農業種植非常科學,種地都是計劃型的,種多少東西都有定量,要求產品全部無公害,化肥農藥都有量控制,國家監管也嚴。咱們國內,假如今年種土豆掙了錢,明年全國各地一窩蜂種土豆,導致產量過剩,消化不了就出現銷售難。』
李建平在德國『求學』時留影。『走出去看了,開拓了眼界,膽量也大了,種地敢投入,敢依靠科學。』李建平說。因為感受到了『外國農民』對土地的珍惜與保護,李建平近幾年種地重新開始用上了成本更高的農家肥。『僅肥料一項,4年就多花了60萬。但對比發現用農家肥效益也挺好,還能改善土壤質量,我不後悔。』『我其實很想交外國朋友。』李建平也有著他的遺憾。『每次出國都很想跟外國人聊一聊,但語言不通、溝通只能通過翻譯。一直沒能如願。』想要出國『求學』的農民不只李建平。在距離商都縣約300公里的呼和浩特市武川縣,42歲的農業種植大戶陳義這幾天也琢磨著要出國走走,他的目的地是美國。『現在各個地方的種植大戶們都在拼技術,拼科學,我也不能落後。』陳義說,他現在沒事幹時就會上網去搜集美國農業種植的相關資料,同時也有計劃的在學習英語。『幾天的時間肯定學不到人家的精髓,但是出去看看,還是有很多觸動。』從在貧瘠土地上靠天吃飯、種地糊口到實現科學化種植、帶頭致富,李建平一家經歷了幾代人;從在大山裡悶頭種地,到走出國門學習發達國家地區的經驗,陳義花了30年;從親眼看到與發達國家農業種植水平的差距,到迎頭趕上還要花多長時間?許許多多的李建平、陳義都在期待。大陸是一個農業大國,截至2015年鄉村人口數量超過6億人,這裡也是大陸扶貧脫貧工作的重點區域。『出來走過、看過,才知道有差距,才能繼續加油幹!』李建平說道。『我今年才51歲,在我們村還是壯勞力,未來我還能幹得更好。』(完)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