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先有甜粽子還是鹹粽子

揭密先有甜粽子還是鹹粽子。 大 中 小 「我想吃粽子。」「裹幾個粽子,又費甚麼神了?我自己也想吃呢。你愛吃甜的還是鹹的?」「甚麼都好。有得吃就心滿意足了,那口還能這麼挑剔?」根據鳳凰網報導,這一段吃粽子無視鹹甜的對話,出自金庸的武俠小說《神雕俠侶》,問出鹹甜問題的是程英,回答不挑剔的是楊過。對話過後,金庸的安排是讓程英同時拿出兩種口味的粽子:「甜的是豬油豆沙,鹹的是火腿鮮肉,端的是美味無比,楊過一面吃,一面喝採不迭。」粽子甜鹹的問題,真能追溯到小說刻畫的南宋時期嗎?究竟是先有鹹粽子,還是先有甜粽子?甜粽子早了幾個世紀根據現有歷史文獻的記載,甜粽子比鹹粽子誕生要早,而且早了好幾個世紀。關於粽子,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在東漢末年,泰山太守應劭所撰的《風俗通義》一書提到:「俗以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嘗之。」這一時期,粽子的甜鹹特徵還不太突出。上文中的灰汁,指的是草木灰浸出的水,以「淳濃灰汁」煮出來的粽子,味道既不能算甜,也不能算鹹。灰汁粽子並非東漢獨有,北魏農學著作《齊民要術》提到粽子時,說的也是「粟棗灰汁」煮出來的粽子。可能在那個時代,粽子用於祭祀活動的儀式性要大於食用性,以至於數百年間沒做什麼口味改進。今天貴州的灰粽子,糯米的顏色也是由草灰水染成。直到唐代,人們才開始在意粽子的滋味。唐人段成式的小說集《酉陽雜俎》提到了「庾家粽子」,形容它「白瑩如玉」,列入「衣冠家名食」。唐玄宗也在端午拿粽子宴群臣,並念了兩句詩:「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粽子能在這樣的場合出現,想必味道不差。可惜,唐人的記載總是只重視粽子的型製,角粽、錐粽、菱粽、筒粽、七子粽、秤砣粽……從未記錄其口味是鹹還是甜。直到宋朝,市民文化勃興,粽子品種較前朝豐富許多,形制五彩繽紛,南宋都城臨安甚至「將粽子組成樓閣、亭子、車兒諸般巧樣」。
關於粽子口味的記載也終於出現了,而這些記載所提到的,都是甜粽子。如北宋張耒的作品中提到:「水團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兒和。」粽子不但是甜的,還可以冰鎮。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記載的「糖蜜巧粽」,也是從名字就極盡宣揚自己的甜味。
唐玄宗,712 年至756 年在位,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唐朝皇帝。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