鋦本無言尚能語,工藝傳承卻沉重。 盡獻絕技良苦心,粹道更望互古誠。 天下第一鋦 金色荷葉經絡分明,停在深褐色茶碗邊,池塘、水波、荷花,宛若一方小小仙境。
小巧的梅花,花蕊嬌艷,在壺蓋上打轉起舞。
瓷器既堅固又脆弱,日常生活中破損碎裂,不忍丟棄之人,便將之拿去修復。
經鋦瓷匠人之手,它們便能 滴水不漏,繼續延長壽命。
這是一種用金屬製成的鋦釘,把破碎的瓷器,縫合起來的技藝。
但它絕不僅是讓瓷器再次得以使用,而是與原先的器物互動呼應,賦予其全新的生命。
2004年,鋦瓷在申報非遺名錄時, 以「王老邪」的名字命名, 原來,全中國會鋦瓷技術的,只剩王老邪一個。
王老邪,原名王振海,祖上為清代宮廷造辦處御工,慈禧的御用匠人,世襲康熙所賜齋號「烏龍堂」,世稱:天下第一鋦。
家族的規矩是爺孫傳,幼年時父母雙雙過世,身為第五代傳人,他從小就跟著爺爺「王神手」 學藝。
四歲立坯,十歲學成,十一歲出師。
家傳二十四樣、七十二種、一百三十六道獨門絕技, 勤奮好學的 王振海在6年內,就全部學到了。
同齡的孩子都在 彈玻璃球、跳格子的時候,他所能來玩耍的,就只有爺爺的鋦瓷工具。
跟著爺爺一起,挑著挑子、 走街串巷地攬活,一路歡快地哼著:「鋦盆兒鋦碗鋦大缸」。
在當時,鋦瓷作為「街挑子」一員, 也是被人瞧不起,看作是下九流的行當。
但王振海卻做得樂此不疲。「我把這些破碎的物件重修於好,也是想修復一份破損的情感。」
對於當時的百姓來說,家裡的瓷器都很珍貴,壞了之後捨不得扔 。任何一樣東西,都是能修則修。
一個是惜物之人,一個是補物之人,行走中的鋦瓷匠人,將遇到的每一位客人,都看作是一場緣分。
「你來我這,我先給你『找碴』。」
找碴對縫,是鋦瓷的第一步。看似把瓷片簡單地拼在一起,但要做到「滴水不漏」,也絕非易事。
即便肉眼看起來嚴絲合縫,倒上水還是可能會漏。
穩穩地托住碗底,對接碎片,先對銳角再對鈍角。再用一把小錘子 沿著碗邊,輕輕敲擊以加固。
指甲輕輕略過縫隙,若感到有道,就說明還是不平,還要再來。
對上之後,就要 打眼上鋦釘了。有的地方把鐵絲掐斷製成鋦釘,而王老邪所屬的山東流派講究手做。
他的鋦釘 在金屬銅中加了百分之十的黃金,過多少年都不會從瓷器上脫落,也不會生鏽。
在摻金的銅板上,直直地剪下兩毫米的一條,再剪成一個個菱形。
後根據兩孔之間的距離,將菱形的銅片做成,相應大小的鋦釘。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王老邪打孔的工具,就是這把康熙當年 微服私訪在王家拿過的祖傳金剛鑽。
鑽孔的時候,雙腿 要不停地上下動,讓金剛鑽在孔里繞著圈轉起來。一個不小心,有可能炸裂或者崩瓷。
上釘必須一次到位,再用小錘子將之敲擊嚴實。
每一個過程,都一氣呵成。這些從爺爺那裡學來的絕活 ,早已深入王老邪的肌肉記憶。
幾十年下來,他已經鋦了 將近 九萬件作品 。
其中一件「七合盞」,由六塊 出自五個朝代五個窯口的五種材質的瓷片組成,目前競價已經高達 一千兩百萬(約5000萬台幣)。
他也曾遇到一個碗,碎成了100多片, 別人都覺得這肯定修不好了。 他愣是花了三個多月,一片一片鋦好。「這正是鋦瓷的價值,不在於錢, 而是修補的用心。」
隨著時代的變遷,瓷器不再是百姓的奢侈品。當鋦活比買一個新的更貴的時候,作為謀生行當的鋦瓷,也就逐漸黯然失色。
為了不讓這門手藝消逝,王老邪打破了祖上,「傳內不傳外」的規矩。
他花了五年的時間,實現用牙鑽在瓷器上鑽孔。大大提升了鑽孔的速度,一分鐘可以鑽二十到五十個孔,同時還避免了崩瓷和炸裂。
甚至還在綜藝節目中,展示鋦瓷步驟。
《非凡匠心》首期, 張國立邀請張鐵林、王剛,一同體驗王老邪的鋦瓷神技。 沒有什麼比手藝,和手藝的傳承更重要。「不能在我這斷了。」
鋦過的瓷器若有損壞,還可以再次修復,一層又一層的時光,就這樣在瓷器上,留下自己的印記。
鋦釘不止是修補瓷器, 還成為一個紐帶, 把瓷器上傳承的情感,又一次聯繫起來。
「這是一個格物致知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能夠不斷獲得感悟, 每一次成功修復破損的物件, 就像是自我修行的一次圓滿, 內心頓時充滿了難以名狀的喜悅。」
用心之致,破鏡也能圓。 圖片源自《非凡匠心》和網絡 經本人授權發布
本文獲得微信公眾號 藝非凡 efifan 授權,原始標題:一個破茶碗竟賣出1200萬天價!這個慈禧御用工匠後人厲害了,連張國立都來拜師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