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秒懂比特幣究竟是如何挖出的 

超級礦場。 大 中 小 近日隨著挖礦導致顯卡全球大範圍斷貨,很多網友開始關注比特幣,但對於比特幣到底是何方神聖卻知之甚少。網路上雖然有眾多關於比特幣的科普文章,但如果沒有相關金融知識,也很難理解比特幣的真實意義。根據快科技報導,所以今天筆者將儘量以最直白的文字為大家介紹比特幣原理,以及比特幣為什麼會產生價值等問題,讓大家更為直觀的了這一『虛擬支付系統』。1、比特幣起源想完全了解比特幣的起源,不得不提現有的金融體系。眾所周知,貨幣本身是不存在價值的。起初人類採用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交易,但有諸多不便,很難換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於是貨幣應運而生,通過貨幣這一仲介,可以將不同物品按稀有程度進行定價,簡化交易流程。雖然貨幣交易好處多多,但也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中心化。全世界現有貨幣100%是國家央行發行或者廢除,普通人無法參與貨幣發行亦或者是央行帳目。如果央行不斷的發行貨幣,將會將人們手中的貨幣不斷稀釋,降低貨幣購買力。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世界上一些國家已經發生過此類事件。比如辛巴威,近年來政府大量超發貨幣導致辛巴威經濟接近崩潰,最後不得不將美元引入成為當地法定貨幣。現在辛巴威經濟學家們正在考慮比特幣替代方案。比如印度,印度官方在2016年11月8日突然宣布,面額為500盧比(價值7美元)和1000盧比(價值15美元)的鈔票9號凌晨廢除,此舉導致印度民眾手中的85%財產瞬間變為廢紙。為了解決此問題,比特幣之父中本聰於2009年提出去中心化概念,也就是說將貨幣發行在開源軟體以及建構其上的P2P網路,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很多讀者看到這又不明白了,什麼是去中心化?什麼是P2P網路?我們以中國大陸流行的微信支付舉例,微信雖然和比特幣同為虛擬支付系統,但微信的每一筆交易都要在銀行系統中進行,銀行便是微信支付的中心。去中心化即是點對點交易,不受任何其他因素影響。P2P網路更好理解,P2P是peer-to-peer的縮寫,就是『夥伴對夥伴』,也稱之為對等網路。比如你通過愛奇藝下載一個電影,就是從愛奇藝伺服器將電影傳輸至你的電腦;而如果你從P2P資源下載一個電影,便是從其他已有此電影資源的P2P用戶電腦中下載,並且如果其他P2P用戶需要此資源,也可以從你的電腦里下載。比特幣就像這部電影,它不是像央行一樣存在中央伺服器中,而是存在於世界上億萬的電腦之中。自發行後,理論上沒有任何人可以控制比特幣數量,也無法通過大量制造比特幣來人為操控幣值。基於密碼學的設計可以使比特幣只能被真實的擁有者轉移或支付,安全性極佳。不過比特幣並不完美,有一個致命缺陷導致它無法成為法定貨幣,這點我們下文會講到。2、比特幣是怎麼產出的?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區塊鏈』,比特幣的核心原理是『區塊鏈』,每一個區塊對應一個帳單,將所有的區塊鏈結起來就是區塊鏈,任何交易資訊和轉帳記錄都記錄在區塊鏈中。要注意的是區塊鏈存在於整個互聯網中,所以任何比特幣持有者都不擔心比特幣遭受損失。每隔一個時間點,比特幣系統會在系統節點上生成一個隨機代碼,互聯網中的所有電腦都可以去尋找此代碼,誰找到此代碼,就會產生一個區塊,隨即得到一個比特幣,這個過程就是人們常說的挖礦計算這個隨機代碼需要大量的GPU運算,於是礦工們採購海量顯卡用以更快速的獲得比特幣獲利,這也是近期顯卡缺貨的重要原因。有人說那這樣比特幣不就會越來越多,最後完全沒有價值了嗎?中本聰當然也想到這個問題,這裡比特幣系統還有一個機制:那就是比特幣具有總量有限,前4年總額將產生10500000BTC,每隔4年產出數額減半,在第4年至第8年會產生5250000BTC,第8至12年則只有2625000BTC,如此類推。到最後,總共產生的比特幣數量為接近21000000BTC目前一個1個比特幣基於目前的資料結構被分割到8個小數位,也就是0.00000001BTC,礦工們挖到比特幣最小的單位就是0.00000001BTC。通俗點說,比特幣好比是一座由總量為2100萬個金幣組成的金山,想要得到它,就需要玩家們利用電腦的運算能力,根據現有的演算法計算出一組符合特定規律的數字。當然,這些數學題隨著現有比特幣的增加正變得越來越難。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