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創造了歷史。從此以後,升空的運載火箭可以在地球與太空間循環利用了。事件發生在美國東部時間21日晚上20時33分,北京時間12月22日早上9時33分,在經歷了短暫的無故障倒計時后,高度約...今天,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創造了歷史。從此以後,升空的運載火箭可以在地球與太空間循環利用了。
事件發生在美國東部時間21日晚上20時33分,北京時間12月22日早上9時33分,在經歷了短暫的無故障倒計時后,高度約為70米的獵鷹9號運載火箭從佛羅里達著名的卡納維爾角(Cape Canaveral)空軍基地升空,將11顆Orbcomm通信公司的衛星送到近地軌道,並在8分鐘之後返回地面——當第一節火箭垂直落向地面時,推進器運轉起來,火箭開始減速並穩定,然後垂直降落在地面,它的降落點準確的瞄準了印有SpaceX標誌的空場上。
隨後,SpaceX在Twitter上發布了一條簡短而平靜的消息:「第一級已經着陸。」
意義很簡單卻很偉大
一直以來,當運載火箭與航天器分離后其便會自行損毀,它們或者墜入大海或者在墜落大氣層時被燃燒殆盡而無法被重複使用,這使得人類進入太空的成本異常高昂。2014年,財大氣粗的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手握40億美元的專屬預算,卻只能在當年進行區區4次發射。
而馬斯克正試圖將這一成本降低至當前的1/10,並最終達到民用航空的成本,一次發射6萬美元搞定。這樣的計劃足夠野心勃勃,但實現的關鍵便在於可回收和循環利用的運載火箭。這,也是今日SpaceX所做到的事情。儘管難度不小,但它所帶來的意義卻足夠簡單:運載火箭的發射成本大幅降低,「低價太空旅行」事實上成為可能。
毫無疑問,這樣的成功不僅是馬斯克和他的SpaceX的成功,也是整個航天界甚至整個人類的成功。
背後的荊棘路
但是,這並非是一蹴而就式的成功。此前,SpaceX的火箭回收計劃已經連續失敗了3次,甚至有人擔心這樣「勞民傷財」的孜孜不倦最終會拖垮馬斯克。
即便是這次成功的發射,其背後也經歷了一番波折。基於前幾次的失敗,SpaceX對新的獵鷹9號1/3的性能指標進行了升級,由於測試和預發射準備的時間比預料的要長,SpaceX的發射計劃一再延期,並引發了所搭載衛星的擁有方Orbcomm通信公司的不滿。後者擔心SpaceX為了追求讓火箭回收的目標會讓發射準備工作複雜化,並向其施壓要求放棄着陸方案。
本周日,離預定發射時間還有不到幾個小時,馬斯克再次宣布將發射時間延遲,原因是SpaceX想尋找到更好的天氣條件。這使得獵鷹9號的發射時間窗口更為短暫,一旦再次發生意外,其發射計劃將趕上聖誕節,到時整個的監測配合都會出現巨大的變更。
不過,這樣的困境對於SpaceX來說已不是一回兩回了,說來也是應對的「得心應手」。自馬斯克在2002年6月創立SpaceX以來,13年的歷程中其至少經歷了兩次幾近破產的艱難處境。
第一次是火箭發射本身。實際上,SpaceX在成立6年後才在3次失敗后成功發射了第一枚運載火箭。當時,馬斯克坦承,SpaceX當時的預算只夠發射3次,第4次的發射已是破釜沉舟。
第二次便是這次火箭的回收,有意思的是,這同樣是折戟3次之後的成功:
2015年1月,獵鷹9號搭載的「龍」號太空飛船安全入軌后,在回收時由於着陸衝擊力太大,火箭在漂浮平台的甲板上發生爆炸;
2015年2月,獵鷹9號再次進行嘗試回收,但駁船未到位而失敗;
2015年4月,獵鷹9號成功着陸后發生側翻,造成永久性損毀,再次功虧一簣;
坎坷之後,作為第一家成功將航天器送入軌道、擁有國際空間站軌道艙的私人企業,SpaceX如今以一己之力第一家將運載火箭成功回收,這是國家的力量都沒能做到的事情。而現在,SpaceX已經在爭取獲得美國政府的批准,將自己的航天員送上太空站。
馬斯克的理想、野心和堅持
對於可回收反覆使用的運載火箭來說,SpaceX今日的成功只是一個開始。真正得以大規模投入商業運營尚需開發更可靠和穩定的系統,精準導航、推力控制等技術也需要進一步完善。SpaceX證明了其在技術層面的可行性,但在商業層面還需時日。
相比于馬斯克的另兩項事業——電動汽車特斯拉(Tesla)和清潔能源SolarCity,SpaceX也許更能體現出這位現實中的「機器俠」的雄雄野心。
兩個月前,馬斯克訪華時曾在北京清華管理學院的演講中談及創建SpaceX的想法,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也在現場參與了全程。而在今日回想當初,也許當時馬斯克下面這句話可以印證他的理想、野心和堅持。
「人們不去不是不想去(太空),而是認為去不了,不會成功,所以放棄,所以我創辦了這家公司——SpaceX,讓人們認識到,這件事是可以做到的。」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