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十一年七月九日(公元1872年8月12日),在上海港,一艘輪船啟錨。船上30名統一著裝的幼童向碼頭上送行的親人揮淚惜別。他們中的很多人連縣城都沒去過,現在卻懷揣著強國夢,即將跨洋遠行,目的地是美國舊金山……他們就是1872年清政府向美國派出的第一批留美幼童。
1870年,在「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的勸說下,曾國藩向清政府奏請派留學生赴美學習。1871年8月,清政府成立「幼童出洋肄業局」,由陳蘭彬任出洋局委員,負責留學學生在美期間的中文學習;容閎為副委員,負責孩子們在美國的西式教育。1872年至1875年,清廷先後派出四批共120名9至15歲的幼童赴美留學。
容閎
第一批留美幼童名額為30人,容閎在上海設立預科學校招生,標準是「學生年齡,定為12歲以上,15歲以下,須身家清白,有殷實保證,體質經醫生檢驗,方為合格」,學習一年,「方可派赴美國留學」。不料,招生工作進行了一年時間,仍然沒有招滿,容閎只好到與西方接觸較多的香港及廣東招生。公派留學,卻幾乎沒有人報考,在今天看來實在是匪夷所思,也可見當時中國社會的閉塞程度。一位留美幼童回憶:「當我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有一天,一位官員來到村裡,拜訪各住戶,看哪一家父母願意把自己的兒子送到國外接受西方教育,由政府負責一切費用。有的人申請了,可是後來當地人散佈流言,說西方野蠻人,會把他們的兒子活活地剝皮,再把狗皮接種到他們身上,當怪物展覽賺錢,因此報名的人又撤銷。」
第一批留美幼童合影
經過一番波折,終於招到了蔡紹基、鄧士聰、容尚謙、譚耀勳、歐陽賡、樑敦彥、詹天佑等30名平民出身的幼童,中國留學史的大幕就此開啟。出國之前,幼童家長們還必須籤一份「具結」,保證如果幼童在美國發生意外的話,政府概不負責。我們今天還能看到詹天佑父親所立「具結」的樣式和內容:
具結人詹興洪今與具結事:茲有子詹天佑情願送赴憲局帶往花旗國肄業,學習機藝,回來之日,聽從中國差遣,不得在外國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結是實。
詹天佑
此後,清政府還派遣了三批留美幼童,其中有唐紹儀、蔡廷幹等人。到達美國後,幼童們被分配到美國家庭中生活,與美國友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當然,這些少年們初到異國他鄉,最開始的習慣過程必然是非常痛苦的,但他們適應異域文化的能力非常強,很快就融入了美國社會。據幼童溫秉忠1923年的回憶:
最初,幼童均穿長袍馬褂,並且結著辮子,使美國人當他們是女孩。……為了減少困擾,數月以後,幼童向出洋肄業局委員呈准改穿美式服裝。當時幼童平均不及15歲,對新生活適應很快,迅速接受了美國的觀念及理想。……中國幼童們與一同食宿的美國家庭及中學、大學同學們,均建立了深厚之友誼。……美國老師及監護人那種家長式的愛護,使幼童們久久銘感不忘。
1878年留美幼童組成的棒球隊
雖然清政府要求幼童們每週學習四書五經,但幼童們還是逐漸接受了西方文化,剪辮子、穿西裝、打棒球,有的還成了基督徒。這自然令清政府的保守官僚大為不滿,視為大逆不道。當時的美國西區也開始了排華運動,於是1881年,清政府決定終止幼童們原定15年的留美計劃,下令將他們撤回,導致四批120名留美幼童中只有詹天佑和歐陽庚兩人完成了學業。在容閎的聯絡下,美國友人、耶魯大學校長波特等人聯名致函總理衙門,信中稱讚留美幼童:
貴國派遣的青年學生,自從來到美國,人人善用時間,研究學術,各門學科都有極佳的成績。……他們的道德,也無不優美高尚。……他們不愧是大國國民的代表,足以為貴國增光。他們雖然年少,卻都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關係祖國的榮譽,因此謹言慎行,過於成人。他們的良好行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美國少數無知之人平時對中國人的偏見,正在逐漸消失。而美國國人對中國的感情,則日趨融洽。今天聽說要召令學生回國,真是無比遺憾。對學生來說,目前正是最重要的時期。……他們像久受灌溉培養的樹木,發芽滋長,就要開花結果,難道要摧殘於一旦盡棄前功嗎?
第一批留美幼童中的六人
他們希望清政府能改弦易轍,讓留美幼童們完成學業,但清政府沒有同意。針對清政府強迫留美幼童提前回國一事,《紐約時報》評論道:
不可思議的是,政府認為這些學生,他們花的是政府的錢,就應該只學習工程,數學和其他自然科學,對他們周圍的政治和社會影響要無動於衷。這種想法是非常荒唐可笑的。
這些孩子已經學會了電報技術,而眼下中國政府還不准許在天朝聖國的土地上建設哪怕是一英里的電線。他們已經學會了鐵路建設知識,而大清國剛剛拆除了國內惟一一條鐵路線。他們深知公民的自由意味著什麼,而他們要把這些危險的學問念頭帶回一個不負責任的獨裁政府那裡。這個政權如此的複雜神祕,以至於他大多數高貴的臣民根本不知道這個政權的準確的位置在什麼地方。
中國不可能只從我們這裡引進知識、科學和工業資源模式而不引進那些帶有病毒性質的政治上的改革。否則,她將什麼也得不到。
部分留美幼童在歸國前合影
留美幼童們回國後也沒有什麼海歸的待遇,相反還受到歧視,遭受各種冷遇。1882年,幼童黃開甲寫給美國巴特拉夫人的信,詳細敘述了他們回國之初的遭遇:
「上岸前,我們幻想有熱烈的歡迎在等待我們,也會有熟悉的人潮,還有祖國伸出溫暖的手臂來擁抱我們。可是天啊!全成泡影。倒是人潮洶湧,但卻不見一個親友。沒有微笑來迎接我們這失望的一群。……到中國‘海關監督’辦事處,卻僱用獨輪車來裝載我們,行動真遲緩。我們還被暴露在驚奇、嘲笑的人群中,令人難堪。……為防我們逃脫,特由一隊中國水兵押送我們去上海道臺衙門後面的‘格致書院’。……這所書院關閉十年,當你踏進門檻,立刻黴氣撲鼻,夜間,潮氣由地上磚縫中冉冉升起,使我們衣衫盡溼。」
隨後這批學生被安排到福州船政學堂、上海電報局等處。詹天佑先是被分配到廣州教英語,後來也進入了福州船政學堂,差一點就趕上了中法馬尾海戰。經過多年的波折,詹天佑才終於得以學以致用,為中國近代的鐵路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05年部分曾經的留美幼童合影
據統計,這批留美生中從事工礦、鐵路、電報者30人,其中工礦負責人9人,工程師6人,鐵路局長3人;從事教育事業者5人,其中清華大學校長1人、北洋大學校長1人;從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領事、代辦以上者12人,外交部部長1人、副部長1人,駐外大使1人,國務院總理1人;從事商業者7人;進入海軍者20人,其中14人為海軍將領。
總之,除早亡、留美不歸和埋沒故里者外,大都在不同的崗位上為中國的現代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下面是除詹天佑之外,其中一些最為傑出的:
唐國安,第二批留美幼童,回國後曾到開平煤礦、京奉鐵路等處工作,後進入清政府擔任外交工作。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成立後,擔任第一任校長。
唐國安
唐紹儀,第三批留美幼童,回國後進入天津水師附設的洋務學堂讀書,後為袁世凱賞識,成為清政府的大員。民國成立後,唐紹儀出任第一任國務總理。他的女婿是著名外交家顧維鈞。
陳金揆,第四批留美幼童,回國後進入天津水師學堂學習,隨後進入北洋艦隊,為鄧世昌所賞識。甲午戰爭中,擔任「致遠」艦幫帶,與管帶鄧世昌一起壯烈殉國,年僅33歲。
陳金揆
轉載自:今日頭條
以前的小朋友看起來都病懨懨的...感覺都沒吃飽
本帖最後由 hulanlan 於 2016-3-28 20:20 編輯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