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賽車完全撞爛為什麼車手還能自己悠閒的走出來?原來全是因為這些神之設計啊~





如果有在關注F1賽事的人,應該對2016賽季在澳洲墨爾本舉行的首站賽事中,Alonso發生嚴重撞車有很深的印象!令人驚訝的是...車都在空中翻滾好幾圈,還幾乎全毀...Alonso竟還能像沒事一樣自己走出來!到底是什麼樣的設計讓F1賽車如此強大呢?

先來回顧當時事故影片!



太恐怖了...而讓Alonso能如此輕鬆走出來的原因,主要有好幾的關鍵設計!   
           
第一個,是F1賽車與普通用車的車身結構完全不同!F1賽車的真正主體其實很小——基本就一個碳纖維單體殼(monocoque)座艙(包括油箱),而這也是是整個賽車最結實的區域。



F1賽車的座艙和油箱(黃色部分),採用高強度碳纖維一體成型。引擎在油箱後部,根據F1賽事的規則要求,賽車在極為嚴格的測試標準下,座艙和油箱都不得發生破裂。所以F1賽車能在300km/h速度下發生撞擊時有效地保護車手,賽車也很少發生漏油、著火、爆炸等二次事故。

至於賽車的輪胎、懸架、前後翼、還有引擎基本上根本就無所謂了,因為發生嚴重車禍最重要的是保住車手的性命!所以,一輛發生事故的F1賽車只要有完整的座艙和油箱就行。其他部分?撞碎了正好吸收能量作為緩衝。和汽車一樣,F1正式使用前也要通過碰撞測試。現在的標準是以780kg的重物分別以54km/h、36km/h、39.6km/h的速度從正面、側面、後方撞擊賽車,單體殼足以有效保護車手(該數據來自F1官網)。這個數值看起來很小,但其實已經足夠吸收可能帶來傷害的能量(雖然事故前很多賽車速度可能達到300km/h,但撞擊瞬間兩者速度差往往沒那麼大,而且很多不是對心碰撞,很多也不是一次碰撞就從300km/h降到0)。



F1賽車碰撞測試中,前鼻錐可以完全破碎以吸收能量!

回顧一下阿隆索這次撞車的全過程:


先是剎車過晚導致右前輪撞上前車左後輪,在200+km/h的速度下,懸架直接斷裂,然後賽車失控



接著撞上左邊護牆,賽車左前部幾乎全毀



跟著開始打轉,賽車後部也因為橫向受力開始損毀



滑入草地之後開始側翻和翻滾







翻滾兩三圈後賽車終於停下來,完整部分幾乎只剩單體殼和引擎(順便也看得到某些位置的F1攝影師是在「碉堡」裡工作的)正當大家為Alonso的安全擔心時,他卻從賽車裡走了出來!



而除了結實的座艙,安全帶頭頸保護系統(HANS)防滾架也是保護車手的重要的設計環節!

賽車安全帶通常採用五點式或者六點式安全帶,這和戰鬥機同一個等級,能把車手牢牢固定在桶式安全座椅上。就算發生翻滾,車手在賽車內也很難與賽車內壁碰撞。



固定了身體、戴了頭盔,最重要的是「頸部」!自從2003年開始,國際汽車聯盟(FIA)向F1強制引入頭頸保護系統(HANS)。它的基座由安全帶與身體保持相對固定,再連出兩根尼龍扁帶牽住頭盔,把頸部的範圍控制在一定程度內,防止頸椎受損。





最後還有個十分重要的環節!讓車手在賽車翻覆後還有空間爬出來~前面在說座艙時看到座艙頂上有個圓形洞口,那並不光是引擎燃燒室的進氣口,他是為了具備「翻滾架」的作用,在賽車翻覆時提供一個黃金三角生存空間,使車手頭部不會碰觸到地面。



根據規則,賽車頭盔也不得超過一根以防滾架為參考劃定的線,這也再次確保發生像這次這樣的事故後,車手還能從車下爬得出來。



自1994年車神洗拿因在比賽中撞車去世後,F1車壇還沒有車手在比賽中因撞車當場死亡。在這之後的最嚴重撞車應該算是2007年庫比卡在加拿大站的事故:賽車以300km/h左右的速度直接撞上防護牆並發生翻滾,賽車真的幾乎只剩單體殼,而車手居然只有腳踝扭傷。



影片:



這些大事故防範到位了之後,近年來「被前車掉的螺絲砸到頭」這樣的奇葩事故反而引人關注。FIA也在推進這些細節的優化,像今年萊科寧測試的半封閉座艙就是其中之一。



萊科寧在巴塞羅那測試Halo半封閉座艙,表示其對視線的影響可以接受



車手視角看半封閉座艙

呼...每次看到車禍心臟都快停了!好險有這些設計啊...不然後果真的不堪設想!





看趣聞就像拉屎,是每天必須的!加入【卡撐粉絲團】讓你大便都在笑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