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灌腸就算排便乾淨?以為血便就是痔瘡?大腸瘜肉都會轉成癌嗎?
胃腸科醫師自己也有大腸瘜肉,靠定期檢查、正視日常保健才是防癌之道近年來台灣食安問題嚴重,國人飲食習慣改變,目前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已經超過韓國,成為全球第一。依據台灣癌症基金會推估全台大約有80萬人有大腸瘜肉,若無及早發現,恐有大腸癌風險。但,什麼是大腸瘜肉?血便與瘜肉、大腸癌有無關聯?大腸瘜肉都會轉成癌嗎?萬一有大腸瘜肉該如何是好?尹書田紀念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醫師洪耀仁就針對診間病人關心的腸道問題,出版《排便異常&大腸瘜肉&痔瘡&腸躁症健康70問》全彩圖解的專書,希望透過輕鬆易讀、扼要重點文字並輔以大量生動實用插圖或表格形式,讓讀者能很快吸收相關知識,做個健康腸道人。
曾兩次有大腸瘜肉的洪耀仁醫師
自行灌腸不等於腸道乾淨
不良的排便習慣也容易腸道老化造成腸道內長瘜肉,洪耀仁醫師說:一位五十歲的歐巴桑,平日排便不規律,有時腹瀉有時便秘,便秘嚴重時會自行灌腸,有時會吃瀉藥,因為血便就診,當時她以為可能是痔瘡,經初步檢查後發現直腸以上的位置仍有出血的狀況,建議患者做大腸鏡檢查後,發現直腸上方接近乙狀結腸的位置有一個絨毛性腺瘤瘜肉,施行瘜肉切除手術。病理檢驗結果顯示,屬於絨毛性腺瘤瘜肉,並有高度不良化生突變(High Grade dysplasia),數年後轉為癌的機率非常高。
洪耀仁醫師表示,多數人因排便習慣不良,會用自行灌腸、吃瀉藥的方式來促進排便、清理腸道糞便。長期服用瀉藥則會讓腸道喪失正常蠕動功能。在沒有醫療人員的指導下,自行灌腸只能清除直腸下方的糞便,並無法將腸道內的糞便完全排出。
不良飲食習慣讓大腸瘜肉年輕化
大腸瘜肉近來越來越年輕化,許多三、四十歲的年輕人外食者多,又因飲食習慣不良、作息及生活習慣不好,腸道提早老化,所以容易長出大腸瘜肉。洪耀仁醫師分享了看診病例中一位40歲年輕男性的案例:這位男子平日喜愛肉類、少食蔬果,因近來食安問題嚴重,自己又喜歡吃油炸、燒烤物,和麻辣口味的食物,加上看到余天的女兒余苑綺小姐罹癌的新聞,擔心自己身體有問題,前來找醫師檢查,結果竟然真的發現腸道內已有瘜肉!這位40歲的男子在診間處理掉大腸瘜肉後,還向醫師表示,也要帶著太太前來檢查。
胃腸科醫師自己也有大腸瘜肉,靠定期檢查防癌
洪耀仁醫師身為胃腸專科醫師,當然自己也是非常重視身體的健康。在年滿50歲之後,洪醫師每年必定做糞便潛血篩檢,每隔三年做一次大腸內視鏡及胃鏡檢查。在西元2006年6月的大腸鏡檢查中,洪醫師的升結腸長了一粒0.5公分的瘜肉,病理檢驗報告顯示是腺瘤性瘜肉,且有局部癌化、分化不良的病變,當時當機立斷切除乾淨,以杜絕後患之憂。2009年再次檢查時,非常慶幸地不見瘜肉的蹤影,腸道一切正常。但於2011年檢查時,再次發現在降結腸有一粒0.3 公分的增生性瘜肉,立即用內視鏡予以切除。
洪耀仁醫師除了分享自己的真實經驗外,也表示大部分的大腸瘜肉初期都無明顯症狀,加上大腸瘜肉切除後,還是會再復發。其復發率,據統計高達20%,所以要長期定期監測及追蹤檢查。像特地抽空前來參加新書發表會的特別來賓-元大創投董事長李克明先生也是在公司的年度健康檢查中,發現大腸長了瘜肉,經過洪耀仁醫師細心診治切除後,順利恢復健康。
不是所有大腸瘜肉都是癌前的病灶
那麼,若是我有大腸瘜肉,表示我有罹癌的可能嗎?其實大腸瘜肉病理組織分類中,以增生性瘜肉和腺瘤性瘜肉兩大類為主。在病理組織分類中,僅有腺瘤性瘜肉容易變成大腸癌。大腸癌發生的腺瘤癌過程大致進展如下:正常黏膜→高度增生性上皮→腺瘤(Adenoma)→腺癌(Adenocarcinoma)。就組織學來說,大腸腺瘤是來自大腸黏膜的腺體細胞異常增生所引起的。大部分的腺瘤不會產生症狀,出血症狀比較常見。腺瘤越大,出血的機率越高。若是直腸或乙狀結腸的腺瘤,便容易發現有便祕、腹瀉、黏液性血便、腹痛等症狀。
大腸瘜肉的治療須依瘜肉大小、良性或惡性及腫瘤侵犯的程度來決定。一般而言有七種手術方式:組織鋏切除術、圈套瘜肉切除術、逐片式瘜肉切除術、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MR)、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ESD)、剖腹瘜肉切除術以及腹腔鏡手術。前者五種在內視鏡室就可進行。
預防大腸瘜肉從飲食、生活和運動改善,切勿忌諱就醫
大腸瘜肉的發生,可以讓我們檢視過往的步調,從飲食、生活和運動三方面徹底調整改善做起。飲食上:三餐飲食要定時規律、實行慢食,細嚼慢嚥、營養均衡;少紅肉和加工食品、天天五色蔬果,多吃高纖維;口味也要清淡,少辛辣刺激燒烤油炸物;每人每天喝自己體重乘上30cc的水,如體重50公斤一天最少喝1500cc的水;適量補充益生菌與維生素B群。生活作息上強調慢活:充足睡眠,早睡早起;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保持愉快生活、定期健檢、控制良好體重......。運動部分:每天要做腹式呼吸、飯後要散步或走路15分鐘、每周運動三天每次30分鐘、適度陽光曝曬。
此外,發生肛門不舒服、出血時、有痔瘡的人每天溫水坐浴5∼10分鐘,有助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肛門周圍血管的充血、腫脹,肛門腫痛的症狀就會緩解消失,但記得水溫保持在40~42度最適當,切勿過高。而許多女性因看診檢查時「不好意思在醫師面前脫褲子看屁股」而忌諱就醫,往往因此延誤病情而得不償失。
醫生父親教誨不做名醫要做良醫
洪耀仁醫師出生於醫師世家,父親洪俊坤醫師畢業於台北帝大 (臺大前身) 醫學部,擔任台大醫院外科講師,並於民國四十年,在基隆開設「洪外科醫院」。他常對孩子說:做醫師是天職,是一輩子積德行善的事業。把病患的苦痛,當作自己的苦痛;把病患的心,當作自己的心。洪俊坤醫師將這樣的理念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病人求診時緊張會說笑話給病人聽、遇到貧窮人家發生急性盲腸炎需借錢付保證金和手術費時,以治療為先,術後是否有錢償還並不放在心上;更常前往漁村義診、365天不論風雨,以醫治病人為優先。此種良醫精神也深刻影響到洪耀仁醫師,讓洪耀仁醫師對病患多付出一些關心與問候,並因此與病患結為好友。像特地從苗栗趕來參加新書發表會的貴賓之一蘇文秤先生,其母親當年直腸癌在馬偕醫院住院開刀後,因無法解便痛苦難耐,家人安慰未果,時值假日,洪醫師仍至關渡分院探望,讓病患感到安心與放心,也因此蘇文秤先生與洪耀仁醫師結為好友,互有來往。
洪耀仁醫師新書發表會當日適逢醫師父親洪俊坤博士百歲冥誕,洪醫師希望藉此機會分享父親的視病猶親的仁醫精神給醫療從業人員,希望大家不用在意「名」「利」,而能從醫者仁心,讓這社會上充滿良醫而非名醫,才是眾人之福。
左起:大腸瘜肉患者元大創投董事長李克明先生、洪耀仁醫師、病患家屬蘇文秤先生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