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畫開天,漢字中飽含靈性與智慧。
道貫古今,漢字中隱藏着一個世界。 漢字,是古人用來收納道理與法則的容器。先民們仰觀天象,俯察地理,探索人體、動植物、客觀規律的奧祕,為這一切賦予形象符號,漸漸創製出這種獨具特色的文字。漢字不僅是記錄漢語的文字符號,而且是承載着古代科學知識、文化理念、人生觀照的全息信號。 在這些包羅萬象的神奇文字裡,有天文地理,有生活點滴,有治國之術,有修身之道,有人際往來……古人早就把博大精深的學問,濃縮在這些看似簡單的方塊字中。
一:返璞歸真 「一」是漢語中最常用的字之一,早在甲骨文中,它的基本意思即表示計數或序數,至今未變。但是簡單並非淺薄,「一」字的含義極為豐富。早在秦朝以前,「一」字就被引入了道家哲學。 老子曾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就是說,天地生成之前,一切都沒有,只有由道而生的原始混沌之氣,這就是「一」。到了漢代,人們也同樣認為宇宙沒有產生之前,道立於一,然後天地分化,才有了萬物。 顯而易見,這裏的「一」近於道,也就是先於天地的自然規律。「一」字又有「專一」之義,即排除雜念,專心做好每一件事。一是最小的整數,因此也有「最低點」的意思,但是,它卻是道家追求的崇高目標,因為它象徵著素樸。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到了西漢時有這樣一種說法:如果商人經營的商品種類太多就會貧窮,如果工人所懂的技藝太多也會貧窮,因為,他們沒有把精力集中到一件事上。這與老子所講的是一個意思,老子認為:少取者反可以多得,太多者反使人迷惑。 因此,聰明的人專一、儉樸,以此來觀察天下則沒有什麼看不清的,14中國漢字的智慧以此來創建事業,也沒有什麼做不成的。精神專一者,才能時時刻刻不偏離「道」;返璞歸真者,其精神與身體才能達到和諧統一。
三:三思而行 從甲骨文、金文到小篆、楷書,「三」的字形結構基本沒有改變,都是由三橫組成。中國人對於三,可謂是情有獨鍾。漢朝文字學家許慎就曾經指出:三,體現了天、地、人之道,因此人們觀察天地萬物時,習慣用三來描述看到的事物:三才,天、地、人;三光,日、月、星;三詩,風、雅、頌;三星,福、祿、壽;三友,松、竹、梅。「三」的本義指實數,是一加二的和,但在實際的語言運用中,它一般泛指多數或多次,如「三人為眾」、「火冒三丈」等。 既然「三」意味着複數,那麼「再一再二再三」,也便有了反覆之意。古語說三思而行,是勸人凡事都要經過認真思考後再行動,不能魯莽。春秋時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孔子聽說後,評價道:「思考兩次,就可以行動了。」可見,孔子是反對三思而行的。孔子為什麼反對呢?難道多思有什麼天時15壞處嗎? 其實,做事之前考慮周全,當然是好事。但是,一思再思,反覆地考慮,就會越想越覺得問題複雜,越考慮越覺得涉及的因素太多。於是,三思之後就不敢採取行動了,從而錯失時機。在這種意義上,「再三」的思考方式就不可取了,正如孔子所說的那樣,只要兩思就夠了。 可以先考慮可行性,考慮的方面越廣越好;然後再考慮不可行性,同樣是考慮的方面越廣越好;正反兩方面仔細考慮過之後,就可以進行比較,做出決定,然後立即行動。反之,如果在行動之前考慮了正面因素,又考慮了反面因素之後,再回頭來考慮正面因素,又再考慮反面因素,那麼,如此循環往復,就會掉進死胡同,難以有所進展。 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三」是個臨界點,超過這個次數重複做事,就不見得是有益的了。
本文摘自培育文化《中國漢字的智慧》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永續圖書》;《永續圖書》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