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為他只是位親切的先生,直到他的表情一變,我才體悟到他在騙我

翻拍自 toutiao   先做一個小測試:用你平常用來寫字的那隻手的食指在你自己的額頭上寫一個「Q」(虛畫即可),請務必記住「Q」的小尾巴的方向(如下圖)。請看完接下來的內容,然後再看文末的結果分析。 撒謊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根據一項調查,一個人一天當中有1/3的談話含有某種形式的欺騙,但80%的謊言都沒有被揭穿。   人們為什麼會撒謊呢?有時是為了達到某種利益目標,有時是為了顯得隨和(比如面對陌生人時總會微笑),有時候是為了滿足好奇心、虛榮心、自尊心的需要。不但成年人會習慣性地撒謊,小孩子也不例外。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把一個小孩子領進實驗室,讓他面朝牆壁站立,告訴他大人在他身後放了一個好玩的玩具,但大人要先出去一會兒,在這期間不要回頭看,孩子都答應了。等到大人出去,通過攝像機觀察孩子的表現,然後大人返回實驗室,問孩子是否遵守承諾。反復實驗表明,一半左右的3歲孩子會對實驗人員撒謊(看了卻說沒看),而所有的5歲孩子都會偷看並且撒謊。 這也就難怪童話裡會有匹諾曹這樣的經典人物了。很多童話裡的小孩子都會在做完承諾後違背承諾,好奇心實在是很可怕的東西。         動物的世界也存在撒謊和欺騙行為,這些行為無一不與生存有關,而在人類社會,撒謊和欺騙已經被發展成為藝術,最典型的莫過於戰爭、魔術、某些營銷活動。而在中國,日常生活也不乏撒謊和欺騙的藝術,比如三十六計,從瞞天過海起到走為上止,無一不與欺騙有關。         想要識破欺騙行為,一個簡單的口訣是:聽其言,觀其行;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用亞伯拉罕·林肯的話說:你可以一時欺騙所有人,也可以永遠欺騙某些人,但不可能永遠欺騙所有人。 在談話當中,推斷一個人是否撒謊的基本方法是:說謊時的描述會比較簡略,常會省略細節;說謊時會有更多的停頓;假如描述內容很多,那就要注意使用「我」的次數,一般來說,說謊時人會下意識地避免使用第一人稱。在監測謊言方面,聆聽可能比觀察更有效。 要想觀察到一個人是否撒謊,最主要的是要識破發自內心的笑與應酬式的笑有什麼區別。     當一個人露出真心的笑容時,眼睛周圍的眼輪匝肌會繃緊,把臉頰往上拉,同時把眉毛往下拉,從而在眼角周圍產生微小的細紋。更為有效的觀察是,真心微笑時兩眼中間、鼻樑上方會有一個「小袋」。         達文西創作的名畫《蒙娜麗莎》讓藝術史學家困擾了數百年來,有些學者認為這幅畫表現的是一張微笑的臉龐,另一些學者則認為這是最為悲傷的表情之一。其實,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分歧是因為達·芬奇耍了小手段,讓這幅畫有了感官欺騙的能力:如果你看着蒙娜麗莎的眼睛,她的微笑就會非常明顯,如果你直視她的嘴唇,那神秘的微笑就消失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按照哈佛大學神經科專家瑪格麗特·利文斯通博士的說法,人的視覺有兩種,一種是視網膜中心擅長觀察明亮物體,一種是視網膜周邊擅長觀察昏暗物體。達·芬奇利用蒙娜麗莎顴骨的陰影使得她的嘴唇看起來比臉的其他部位都更暗淡一些,當人們直視她的眼睛時,周邊視覺觀察到嘴唇時由於顴骨陰影的存在會覺得她的微笑看起來非常明顯,而當人們直視她的嘴唇時,顴骨陰影的影響就不見了,她的微笑看起來也不那麼明顯了。   關於蒙娜麗莎微笑之謎的猜測還有很多。較為靠譜的一種說法認為,達文西畫的並不是蒙娜麗莎的正面像,而是她的鏡像,由於人的左腦處理邏輯,右腦處理形象,當我們把鏡像當作人像處理時就出現了非常莫名其妙的感覺。其他說法千奇百怪,有說蒙娜麗莎懷孕的,有說蒙娜麗莎非男非女的,有說蒙娜麗莎得過中風的,有說蒙娜麗莎牙齒不齊、愛女夭折的……   如果林肯的話沒有錯,達文西就不可能永遠欺騙所有人,那麼,蒙娜麗莎之迷終有解開的一天吧?   好了,揭開謎底的時刻到了。誰直接看結果的請發表評論自我揭發一下…… 如果你用食指在額頭上畫的「Q」尾巴朝右,如那個男士,那麼,你是一個自我監控能力較強的人,比較注重別人怎麼看待自己,你很可能是一個外向性格的人,喜歡成為注意的焦點,而且擅長改變其他人的觀點和情緒,換句話說,更可能成為撒謊高手。 如果你用食指在額頭上畫的「Q」尾巴朝左,如那個女士,那麼,你是一個自我監控能力較弱的人,性格一般偏內向,偏自我,不會過多關注周圍人的看法和自己對周圍人的影響,換句話說,你很可能是一個不會撒謊的人。 假如你不滿意這樣的結果,你會不會強迫自己向相反的方向畫一個「Q」?這可以測試你是不是善於欺騙自己。   小編是不會撒謊的那種。你呢?你的朋友呢?   文章轉載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