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驚現世界最大恐龍化石,體長竟達35米!恐龍化石一直是我們人類研究恐龍的重要依據,在世界各地都有相應的恐龍化石發現,近期,在阿根廷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化石,我們來一起瞭解一下吧。
2016年1月5日,倫敦林奈學會出版的《林奈學會動物學雜誌》(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王敏、周忠和、周爽發表了題為「A new basal ornithuromorph bird (Aves: Ornithothoraces)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China with implication for morphology of early Ornithuromorpha」的文章,報導了一基幹今鳥型類,討論了原始今鳥型類特徵的演化。
今鳥型類是中生代最為進步的鳥類支系,所有現生鳥類都是從中演化而來的。其最早的化石記錄是可追溯到熱河生物群花吉營組(距今約1.3億年)。今鳥型類與反鳥類構成姐妹群,成為了中生代最為繁盛的鳥類類群。新標本儲存的姿態像是一隻揮舞雙翅,偏偏起舞的小鳥,而其手部的爪節較筆直,據此研究者將其命名為直爪麗鳥。新鳥儲存了許多原始的解剖學特徵,包括粗壯的叉骨發育叉骨突,胸骨較短,小翼掌骨不發育伸肌突,第II-IV蹠骨近端在同一平面等。支系系統學的研究表明,新鳥屬於基幹今鳥型類,僅比已知的古喙鳥和建昌鳥進步。
新鳥的胸骨較短,在基幹今鳥型類中,雖然胸骨的形態差異較大,但是總體上顯現出胸骨有不斷加長的趨勢,胸骨的加長伴隨著龍骨突的延長,而龍骨突是主要的飛行肌肉(胸大肌和上烏喙肌)的主要附著部位,表明胸骨的演化主要受到飛行選擇壓力的影響。新鳥的叉骨形態非常特別,與此前報導的另一今鳥型類叉尾鳥相似——叉骨支粗壯,並發育叉骨突。而在其它中生代今鳥型類中,叉骨突缺失,叉骨呈纖細的「U」型。有趣的是,在直爪麗鳥和叉尾鳥中,胸骨的龍骨突並未延伸至胸骨的前緣。而在其它早白堊世今鳥型類中,龍骨突發達並延伸至胸骨前緣。叉骨突發育——龍骨突較短,叉骨突缺失——龍骨突較長的相伴出現,研究者據此推測,發育的叉骨突有可能充當了部分龍骨突的作用,這一推測在此前反鳥類中也有過報導。
在現生鳥類中,胸大肌的前部(胸骨肱肌)主要附著在叉骨支,以及連線叉骨和胸骨的膜上。因此發達的叉骨突可能延伸至胸骨前緣的腹側,從而為胸骨肱肌提供額外的附著區域,彌補了龍骨突較短的不足。雖然至今還未有化石支持這一推測,但是從一些現生鳥類中,研究者卻找到了支持這一推測的證據。鵜鶘是一類飛行能力較強的水鳥,其龍骨突雖然比較退化,但是叉骨突卻很發達,並且延伸至胸骨腹面而與龍骨突前緣癒合,共同構成胸大肌的附著區域。對比其它基幹今鳥型類,研究者發現,原始的今鳥型類具有相對更長的前肢,加長的前肢有可能彌補了其它適應飛行結構的不完善,表明在飛行的早期演化中,原始鳥類演化出了不同的方式以適應飛行的需要。
該項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特殊學科點等項目的支持。
近期,古生物學家挖掘發現一種雷龍骨骼化石(圖右模型),其長度達到37米,時間可追溯至1.02億年前,它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龍。該挖掘地點位於阿根廷,考古學家大衛·艾登堡(David Attenborough)負責此次挖掘工作。
與體形龐大的樑龍相比,雷龍身體比樑龍長11米,意味著雷龍的身體是4輛雙層巴士公交的長度,考古學家認為,這種雷龍的心臟重量相當於人體體重的3倍。這種素食雷龍新物種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動物之一,體重達到70噸。工作人員發現的第一個骨骼化石是2.4米長的股骨,這是迄今發現最大的股骨,在後期的挖掘工作中,他們發現了220多個骨骼化石和80多顆牙齒化石。
工作人員通過分析股骨化石發現這個體形龐大的雷龍處於年輕時期,身體仍在生長,因此成熟期的雷龍體形會更大。這具雷龍骨骼化石具有重要考古價值,證實其精確的身體長度,其精確性遠超過之前發現的阿根廷龍,考古學家僅發現數十個阿根廷龍骨骼化石。
太驚人了...竟然還沒發育完成啊!
轉載自:今日頭條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