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影劇裡中餐盒都是同一品牌?原來不只早就被它承包~背後還有精彩歷史!





美劇裡的外賣似乎從來只有兩種,要麼是披薩,要麼是中餐。我也搞不懂美國人為什麼會深深愛上我大中華的美食,不過中餐外賣的出鏡頻率好像有點高。比如說《生活大爆炸》那群宅男,每週六都在啃中餐,一啃啃了八季:





不看宅男了,看看有點年代的《六人行》,這邊也捧著中餐外賣笑得開心~





真的,要是眼利一些,你會發現自己哪裡都看的到它!















好萊塢電影也不由分說地淪陷了。你看成龍在吃:



安妮·海瑟薇在吃:





連動畫裡也在吃:



別誤會,我對外國友人熱愛中餐這件事沒什麼意見。只是作為一個好奇寶寶,我有點懷疑人生:

這到底是誰家的中餐啊,
它憑什麼承包了所有美劇和電影的外賣鏡頭啊!



帶著半嚴謹的態度,網友查了一下Google,事情很快就水落石出了—

這些中餐外賣盒英文名叫Oyster pail(牡蠣桶)。能攻下美劇、佔領好萊塢並不是因為它背後有多會砸錢打廣告的金主,只是因為整個美利堅的中餐館都在用。可是為什麼要叫牡蠣桶?為什麼美國中餐館都在用?為什麼是紙做的?就不怕湯汁灑一地?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反正故事要從一個世紀前說起了。這個紙折成的桶呢,原本是設計用來裝牡蠣(就是生蠔啦)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會,美國盛產牡蠣,由於價格不貴,很快它們躺在了千千萬萬美國人的餐桌上。



但開殼什麼的處理實在是力量與技巧的比拼……動動腳趾頭都知道,大家當然把這種麻煩事交給了攤檔老闆。



1903年,紐約街頭隨處可見賣牡蠣攤,據說當時在美國西海岸採集牡蠣的工人大多來自亞洲,他們中巧手的,學日本人拿紙折一折做成了防漏的桶狀;給客人裝好開殼後的牡蠣,開開心心就回家做飯去了。

這個「據說」已經難辨真假了。不過可以考究的是,在美國的專利庫裡留存至今的,是1894年F.W.Wilcox同學發明的這一款:



但吃牡蠣的習慣並沒有長盛不衰。二戰之後,由於打撈過度,牡蠣減產,價格上升,自然吃的人就少了,批量生產的牡蠣桶很快就剩了一大堆。好是好在,美國開始了郊區化,那會兒家家戶戶也都用上了微波爐,冷凍與半加工食品興起,餐廳食物外帶成了一種流行的生活方式。

以改良後的酸甜口味博得美國人歡心後,一次機緣巧合,有中餐館把沒人用的牡蠣桶拿來做外賣盒了。俗話說得好啊,誰用誰知道。老闆們發現,這個桶裝盒子防漏真的是一級棒啊(此處並不是在說衛生棉)。



後來用的中餐館越來越多,就這樣,牡蠣桶完成了它人生中第一次完美的轉型。



但即使完美轉型,一開始的中餐外賣盒還是很低調很寡淡的。直到1970年代,製造這些牡蠣桶的Fold-Pak公司找來了一個平面設計師,他大筆一揮,才賦予了中餐外賣盒今天風情萬種的模樣。



雖然也有其他的設計圖案,但最普遍常見的中餐外賣盒上,基本都畫著一座寶塔。這座塔當然跟紅塔山沒有半毛錢關係,這畫的是南京大報恩寺裡的五彩琉璃塔(又稱瓷塔)。聽著有點陌生,但這座塔其實響噹噹。它跟長城一起入選「世界中古七大奇蹟」,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在西方人眼裡,它的名氣比長城要大得多。



但可惜今天看不到了,因為這座瓷塔已經在1856年太平天國時期不幸被毀。



Anyway,反正在一個世紀的完美轉型和改良後,現在的中餐外賣盒不僅承繼了當時防漏的好效果,在隔熱保溫和密封方面更出色,還加上了一根鐵絲把手方便攜帶,簡直就是美國外賣界的一大佳話。



不僅成了中餐的象徵,它甚至還成了中華文化(應該說是唐人街文化)的一部分:



對,你沒看錯,這的確是一款靈感來自中餐外賣盒的包包,但因為成本高,這種紙外賣盒幹不過一次性塑膠盒,自然竟沒在亞州得到普及。而據Fold-Pak公司很自豪地稱,他們家所有外賣盒都是「Made in U.S.A.」的。所以坦白講,這個肚子裡裝著中餐的傢伙……

其實是徹頭徹尾的美國貨啊!



這麼豐富的歷史由來和內涵,又頻頻上鏡,難怪那些心心念唸的好孩子在美帝吃個外賣會忍不住曬圖歡呼:



不過有網友提出,美劇裡吃中餐外賣的方式是錯錯錯的,即使是智商187的謝耳朵也不能信:







正解是……撕!



攤平它就成了一個盤子了:





長知識囉~原來背後有這麼大的學問呀!



轉載自:今日頭條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