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什麼才是真正的健康


開欄的話:每個人都應該做自己健康的主人。2015年12月30日,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下發關於印發《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2015年版)》(簡稱新《健康素養66條》)的通知,提出現階段我國城鄉居民都應該具備的基本健康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以及健康基本技能。為此請專家對66條健康素養進行詳細解讀。拿到體檢報告,各項指標正常,懸著的心終於落了下來,但這就代表健康嗎?真正的健康,並不是一張體檢合格單,也不單純是器官健全和體格強壯,而是身體、心理都健康。我們常常只重視身體健康而忽視了心理健康,導致越來越多心理不健康情況的出現。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14年精神衛生地圖集》顯示,全世界每10人中有1人存在精神衛生障礙,每4人中有1人可能面臨心理問題的困擾。各類精神疾病所致的疾病總負擔在我國已居首位,超過了心腦血管、呼吸系統及惡性腫瘤等軀體疾病。身體健康有標準,心理健康也有標準。心理健康是指:個體的心理活動處於正常狀態下,即認知正常、情感協調、意志健全、個性完整和適應良好,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最大潛能,以適應生活、學習、工作和社會環境的發展與變化的需要。與心理健康相對應的是心理亞健康以及精神疾病。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是密不可分、互相影響的。首先,很多軀體疾病的發生髮展與心理狀況密切相關。古語言“積鬱成疾”,心理問題常是一些軀體疾病的誘因之一。比如,性格過分內向壓抑的人,負性情緒長期得不到排解,“肝氣鬱結”,容易罹患腫瘤等惡性疾病。而性子急、容易緊張的人易患高血壓、冠心病。其次,一些軀體疾病不僅有身體不適癥狀,也會有精神癥狀。例如,甲亢患者除了表現為“吃得多、瘦得快”等代謝癥狀外,還會有脾氣暴躁、興奮等精神癥狀,這是由於過高的甲狀腺素水平對大腦有興奮作用;而甲減患者由於甲狀腺素水平偏低,會表現為情緒低落、沒興趣,容易被誤診為抑鬱症。第三,罹患軀體疾病後會誘發心理問題。這是個體對軀體疾病所致的功能受損、生活方式的改變等難以接受、不能適應而繼發的心理問題。例如糖尿病患者拒絕飲食調整和規律用藥,腎功能不全患者不接受複雜而昂貴的透析治療,腫瘤患者對預後的悲觀失望等。軀體疾病患者中各種心理問題的發病率遠高於一般人群。而心理問題會影響患者對軀體疾病治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可能會加速軀體疾病的惡化。最後,心理問題也會有軀體不適。抑鬱症、焦慮症患者會有疲倦無力、腸胃失調、心慌手抖、肢體麻木等軀體癥狀,他們常常先去查軀體疾病,然而卻查不出是什麼病,最終到精神科就診,確診是心理問題。所以,人的身體和心理是不能截然分開的,我們既要關注身體健康,也要關注心理健康。身體和心理都健康的人才能和社會相適應,行使相應的社會功能,從而達到真正的健康。保證身體健康要做“加法”,如多喝水、多運動、多營養;維持心理健康則要做“減法”,如及時調整心態、清空負面情緒、學會“倒垃圾”等。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