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就是觀心,清凈心就是凈土。

有人說,末法時期,以念佛為導向,以凈土為歸宗,是為穩妥。說的沒錯,但什麼是念佛,何處是凈土,不可不考究。如果念錯了佛,如果認錯了凈土,雖則一番辛苦,未必能如人願。因此,我們還是先來辨別一番何為念佛,何是凈土吧。
什麼是念佛呢?念佛就是觀心。觀心才是真念佛。如果不觀心,談不上在念佛。為什麼呢?因為心就是佛,如果你念佛不去看心,不去觀心,如何稱得上念佛呢?祖師讓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名號,目的是什麼呢?目的是,提起瓜藤看見瓜。阿彌陀佛名號好比一個瓜藤,心好比一顆瓜,讓你提起瓜藤的目的是為了看見瓜。讓你念「阿彌陀佛」的意思是為了讓你看見心。是讓你以念「阿彌陀佛」這個念頭為因由觀心。這才是念佛的要領,這才是念阿彌陀佛名號的意義,這才是真念佛。若不如此,則和念佛沒關。如果念佛號不涉及觀心,那和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乃至社會中普通人讀書朗誦有什麼區別呢?阿彌陀佛四個字本身是無任何意義的,它唯一的意義是為把你牽回你的心。如果它能把你牽回你的心,它就是阿彌陀「佛」;如果它不能、沒有把你牽回你的心,阿彌陀就是阿彌陀,不名為佛。
祖師們說,念佛有四種,所謂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相念佛,實相念佛。但不管哪種念佛,本質都是觀心的借口,觀心的入門。目的都是讓你歸心的。只不過路徑不同,由從名到心的,由從相到心的,由從分別到心的,有從對性境的認識到心的。不管哪種途徑,不忘回心,不忘歸心——不忘觀心。能回心,能歸心,能觀心,是名真念佛。凡是涉及到佛這個概念,必定和心有關,若不有關,必定非佛。為什麼?因為心即是佛,若不涉心,如何涉佛呢?所以,不管你念佛名號也好,觀想念佛也好,觀相念佛也好,實相念佛也好,目的都是為了觀心,都少不了對心的親近、觀照和看護。若不如此,不名持名念佛,不名觀想念佛,不名觀相念佛,不名實相念佛。只是喊號子,只是墜妄想,只是入幻相,只是研究諸法學問。
總之,若不觀心,和念佛無關,不管你表面上做了哪些和修行念佛有關的事。念佛決不是表面上看上去的,同是念佛號,有人可能只是念佛號,有人就叫念佛。並非所有念佛號的都叫念佛,只有那些通過念佛號來觀心的人才叫念佛。同樣的,並非所有觀想的人都叫觀想念佛,並非所有觀相的人都叫觀相念佛,並非所有了解實相的人都叫實相念佛,唯有那些透過這些活動來觀心的人,才稱觀想念佛,才稱觀相念佛,才稱實相念佛。若不涉心,則不涉佛;若不觀心,則無念佛。
既然念佛即是觀心,那麼念佛所抵達的美好境界——凈土,又是什麼呢?當然也是說心。所謂凈土就是清凈心。什麼才是清凈心呢?清清楚楚,乾乾淨淨的心就是清凈心。此清清楚楚,乾乾淨淨的心便是真凈土。什麼是清清楚楚的心呢?對一切內境、外境,對一切內外境,對一切心前法塵清清楚楚了知的心即是清清楚楚的心;什麼是乾乾淨淨的心呢?不著一絲概念,不染一絲勞塵,不浸染一絲故事的心即是乾乾淨淨的心。此心不是修有,也不是不修就有,不是就是孩童的心,也不完全與之不同。此心是什麼呢?就是諸佛心。自性本有,不修如無。雖修而現,並非再造。此個清清楚楚,乾乾淨淨的心便是常寂光凈土,諸佛住處。
諸佛心不同孩童心,若諸佛心完全同於孩童心,那麼天下孩童生來就是佛,則佛不假修行則成,不修行而成佛,天下無有此事。若是孩童就是佛,生來即佛,而後來越長大越遠離佛,越長大越不是佛,若是如此則諸佛有退轉,而天下無有退轉佛。所以,不要將孩童與諸佛同等,不要將孩童心與諸佛心同等。有人將退行到嬰兒當成佛,無知天真如嬰兒行當成佛行,勿作此想,此非成佛,亦非佛行。嬰孩心和諸佛心不同在於,嬰孩心雖然也乾乾淨淨,但它不清清楚楚;嬰孩行和諸佛行不同在於,嬰孩行雖然也無心率真,但它帶著俱生無明習氣,諸佛則經過漫長的修行將之完全消退。這是嬰孩和諸佛不同之處。
有人將自己退行到小孩,不除無明習氣,不修清楚觀照,持一無知天真當作是佛作佛,當作佛行,此是妄想,此是謬見。莫作是行。佛是要修的,不修不足以成佛,譬如一顆琉璃珠寶埋在地下,如果你不將之挖出,如果你挖出不將之表面的淤泥雜草清除,不足以就是琉璃珠寶,不就是琉璃珠寶。琉璃珠寶和帶泥的琉璃珠寶是兩法,並不是同一法,為什麼呢?如果帶泥的琉璃珠寶就是琉璃珠寶,應和琉璃珠寶作一樣的用,顯然,帶泥的琉璃珠寶不能如乾淨的琉璃珠寶一樣光照四方,映顯萬物。所以,帶泥的琉璃珠寶和琉璃珠寶不是同一法的,因而,莫將嬰孩的天真等同諸佛的天真,莫將經過多年修行的諸佛等同從未修行的嬰孩。
悟道之後的菩薩,不修而修,不證而證,並不是不修不證。若完全不修不證,那和一位天真、從未修行的孩童有什麼兩樣?大菩薩不修而修,是以不修作修,因為他們找到自性妙明本心,只是安住此妙明本心,即是不修而修。不修而修,是他們不再採用對治的方法,不再採用以幻制幻的方法,而是採用安守本真,以最小的力,最小的造作,作最大功效的修行。並非他們不修,他們修,只是和從前克服、消滅、消除等不同。同樣地,不證而證,亦復如是。不證,並非沒有什麼可證的,有可證的,只是那個可證是你本有的。不可得,並非無得,有得,得的是那本來就有的妙明真心及其照耀下的一真法界。若修行真的無修無證,那麼三世諸佛所修所行,皆落入虛妄。那麼佛行佛教,還有什麼值得被諸佛傳揚的?所以,莫誤解佛心佛意佛行。南無釋迦牟尼佛。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