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看,赤壁這場戰役是諸葛亮精心設計和發起的,是他制定孫劉聯合、共拒曹操的戰略方針。
那麼為什麼相傳赤壁之戰並非諸葛亮的計謀呢?
這是因為赤壁之戰與
《梁父吟》如出一轍,諸葛亮4歲時聽到的這首山東民謠,赤壁之戰並非諸葛亮的計謀,
他只不過是照搬了別人的創意而已,計謀的設計師應該是春秋時期的齊晏子。
在諸葛亮4歲的時候,《梁父吟》雖然只不過是泰山郡梁父縣的民間歌謠,卻在諸葛亮幼小的心靈裡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伴隨著諸葛亮度過了漫長的青春歲月,在諸葛亮的成長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諸葛亮27歲走出臥龍崗,事業上轟轟烈烈,如日中天,他27歲之前的成長經歷,有文字記載的可以說是少之又少,但是有關《梁父吟》的歷史資料卻隨處可見,《三國演義》寫道:「亮與弟諸葛均躬耕於南陽。常好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崗,名臥龍崗,因自號為臥龍先生。」
諸葛亮為什麼對《梁父吟》如此情有獨鍾呢?
諸葛亮高聲吟唱《梁父吟》,是在盡情抒發自己的豪情壯志,不斷堅定自己的遠大理想,等待建功立業的最佳時機。
諸葛亮在隆中時也因為長時間不得志,所以他的志向也有動搖的時候,每次到了這個時候他就會吟唱起這首《梁父吟》以時刻提醒自己,不能迷失志向。
而諸葛亮的豪情壯志和遠大理想是什麼呢?
在他的詩歌《梁父吟》中清楚表示,「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他想像齊晏子一樣,成為一個能夠有二桃殺三士那樣計謀的智謀之士、棟樑之材。
按照裴松之的說法,諸葛亮的這個人生志向,在他一開始接觸到《梁父吟》時就已經定型,諸葛亮時刻在想著,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為二桃殺三士的人,一展抱負。
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藉著天時地利人和獲勝,而《梁父吟》這件事情雖然過去了很久,但諸葛亮所用計謀的原理是借力使力,
赤壁之戰不光是戰略方針和戰略目標出自《梁父吟》,在一些關鍵性的具體戰術的使用上,也能夠看到《梁父吟》的影子。
因為整個戰役能否成功的關鍵,就在於能否挑起敵方的矛盾,讓他們互相玩命,拼個你死我活。
因此就不難理解赤壁之戰為什麼與《梁父吟》如出一轍,
因為二者的創意是完全一致的,原理都是借力使力,不過相較之下,諸葛亮的赤壁之戰利用東吳打敗曹操,不僅擺脫了劉備的險境,而且從孫權、曹操手裡奪得了三分之一的天下;晏子卻只是滅了三個有勇無謀的勇士。
VIA:今日頭條
原來赤壁之戰的計謀不是諸葛亮想出來的啊
但諸葛亮能舉一反三學以致用也是令人相當佩服啊
這場戰不只打得漂亮更是名垂千史啊
(諸葛亮在電影的形象太深植人心到現在都覺得帥啊)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