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新加坡脫離殖民統治成立自治邦,人民行動黨領導人李光耀在大選中獲勝就任總理,成為新加坡開國之父。在任30年及在內閣施加影響的許多年裡,李光耀用強權政治換來國家安定,用嚴刑峻法換來社會有序,又帶領新加坡人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
1959年,新加坡脫離殖民統治成立自治邦,人民行動黨領導人李光耀在大選中獲勝就任總理,成為新加坡開國之父。在任30年及在內閣施加影響的許多年裡,李光耀用強權政治換來國家安定,用嚴刑峻法換來社會有序,又帶領新加坡人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
李光耀1923年生於新加坡,是祖籍廣東的客家第四代,儘管在新加坡土生土長,卻是純正華人血統。起初,外祖母安排李光耀進華校學習,但他什麼也聽不懂,反覆懇求家人後,轉入英校。在萊佛士學院上完中學,日本於1942年佔領新加坡,李光耀被迫中斷學業。戰後,他遠赴英國留學。圖為7歲的李光耀。
1954年10月,李光耀帶頭成立人民行動黨,並在次年的選舉中順利當選立法議院議員。1959年6月3日,新加坡自治邦成立,李光耀出任自治邦首任政府總理。圖為大選獲勝的李光耀和支持者一起慶祝。
在爭取自治權的過程中,李光耀發現,傳統精英社團無法爭取底層,尤其是華裔民眾的支援。於是,身為“海歸精英”的李光耀順勢轉型為本土派,一個典型例子就是他在公共場合居然放棄使用多年的英文名“哈利·李”。但隨著自治實現,李光耀又對底層華人勢力坐大深感憂慮,加之考慮到供水等資源嚴重依賴外界,新加坡於1963年選擇與馬來亞合併。圖為1964年,李光耀向貧民區的群眾講話。
但合併沒給新加坡帶來想要的結果——馬來人和新加坡華人的關係極度緊張,先後兩次爆發騷亂。李光耀雖極不願意獨立,但幾番拿捏之後,還是選擇和馬來西亞“分家”。圖為1965年8月7日,李光耀在兩國分離協議簽署儀式上落淚。
1965年,新加坡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1330新元。但就在這一年,新加坡政府決定設立建屋發展局,專門負責規劃和建造公共組屋,解決中低收入階層的住房困難。李光耀稱,解決人們的住房問題其實就是建立一個激勵的機制。
每個家庭都持有國家的股份。如果他們的孩子要上戰場,那也是為了自己的家庭而戰。
圖為1965年5月1日,李光耀在組屋建設基地。
1965年,新加坡購買由政府建造的組屋的人佔23%,1976年達51%,
到1983年時達77%,進入入21世紀,新加坡92%的家庭擁有自己的住房。
圖為1965年5月1日,李光耀在已建設好的組屋區表現出他“慈父”的一面。
獨立後的新加坡面臨國土狹小、資源匱乏、強鄰環伺的種種困境,作為一個純移民國家,國內各派勢力和各種思潮的矛盾交織纏繞。
從日治、英治時期學得“豐富經驗”的李光耀認為,必須依靠鐵腕強權來抗衡外在的不利因素,
管治新加坡的人必須強硬如鐵。
曾經搞工會運動出身的他,這時卻站在了對立面上,宣稱要讓繼續行動的公會成員得到教訓。
圖為1965年5月1日,李光耀和工人代表談話。
與鐵腕相對應的另一面則是,李光耀治下的新加坡政治清廉。他一手創建的人民行動黨始終獨大,但腐敗醜聞鮮見。
許多人把這樣的局面歸因於新加坡的高薪養廉制度以及李光耀的鐵腕反腐。
1986年,原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部長的鄭章遠被查出涉嫌收賄新加坡幣100萬元(當時約合人民幣500萬元)後,服毒自殺。
鄭章遠與李光耀私交深厚,且對新加坡發展立下卓越功勞,但仍不能逃脫法律制裁。
新加坡反腐力度由此可見一斑。圖為1982年的鄭章遠。
李光耀還制定了一系列嚴刑峻法來規範國民行為,亂扔廢棄物、在公共場所吸菸、不衝公共廁所等都要被重罰,而其中最為知名的就是鞭刑,甚至許多家庭也會效仿,使用藤條體罰子女。這種獨斷的“家長式”政策,遭到了國內外輿論的不少批評。對此,李光耀卻說,
有人主張對待和懲罰罪犯應該從寬,認為刑罰減少不了犯罪,我從不相信這一套。
李光耀深知民族矛盾是國內環境穩定的大敵,他認為民族融合的先決是使用同一種語言,而這種語言不可以偏袒某一個民族。開國之初,李光耀將英語選作新加坡的官方語言,這讓新加坡人口總數80%的華人感到不滿。
1971年,新加坡幾份華文報紙提議將華語作為官方語言,李光耀以“散播民族主義”之名關閉了報社。圖為李光耀在華人社羣。
李光耀認為媒體並不能代表民意,只有被人們選舉出來的自己才代表民意;他也不贊成媒體監督政府的角色,相反,媒體應該幫助政府建設好國家。李說:
在我們這個如此落後的國家,想儘快實現現代化,應該徹底改變的東西太多了。而一般的人民是不會考慮這麼長遠的,政府與人民的矛盾不可避免。但是只要政府是一心為發展新加坡的經濟,不是為了充盈自己的錢包,人民終會理解的。
圖為新加坡大街上,李光耀的宣傳廣告。
1967年,新加坡政府通過《經濟擴展獎勵法案》,對政府批准的製造業公司實施低稅收。
1968年,設立“新加坡開發銀行”和“裕廊工業區管理局”。就在這一年,新加坡的經濟開始了騰飛。
90年代,世界經合組織宣佈,新加坡從發展中國家升級為發達國家。新加坡人創造了“新加坡奇蹟”。
身為祖籍廣東的華人後裔,李光耀早在1976年5月就第一次訪華,至今達到30多次,期間先後會晤了中國五代領導人,這是歷史罕見的。1978年鄧小平訪問新加坡時與李光耀長談許久,此後,中國在許多方面開始向新加坡學習,李光耀也積極獻策,還促成了1993年“汪辜會談”及蘇州工業園的創建。圖為李光耀與五代中國領導人的合影拼圖。
從自治起,李光耀當過31年內閣總理,1990年辭職後又繼續出任內閣資政到2011年。
半個多世紀的政治生涯,成就了他“新加坡國父”的名號,但外界也不乏詬病之聲。有人說,新加坡是他的“家國”。
早在1984年,人民行動黨祕書長李光耀就提出了民選總統的概念。1991年1月新加坡修改憲法,增加總統的權力;1993年,新加坡首次舉行了總統直接選舉,但總統一職仍只作為國家的象徵,並無太大實權。在黨外,人民行動黨限制反對黨的生存空間,如利用《國內安全法》等逮捕反對黨的活躍分子,運用其他法律手段使反對黨領袖遠走他鄉。圖為2004年8月12日,新加坡,李光耀(右二)宣誓就任內閣資政,吳作棟(右一)宣誓就任國務資政。
李光耀的長子李顯龍是第三任總理,長兒媳是淡馬錫CEO,次子李顯揚是新加坡電信控制人。抨擊其他國家裙帶作風的他,自身也深陷這一漩渦。圖為2003年李光耀80大壽時與妻子和兒女一起合影。
近年來,新加坡年輕一代選擇給反對派投票,因為他們不再滿足於“物質利益”,而是有了更多的政治訴求。正如一位選民所言,“他們(人民行動黨政府)是負責任的父親,但過於嚴厲。總是自認為是精英,比你更懂得你的利益在哪,他們為你決定、照顧你。”幾十年來,新加坡反對黨並不成氣候,1968年至1980年,反對黨在國會沒有一席之地;
1984年,反對黨實現了“0”的突破,獲得了2個席位,此後反對黨逐漸成長;到2011年大選,反對黨已經佔據了6席之地,民眾支援率達40%。儘管並不能改變行動黨一黨執政的局面,卻使行動黨在執政以來遭受了最慘痛的打擊。圖為2011年,新加坡民主黨的競選廣告。
李光耀在2011年大選時曾經對媒體發話:
人民行動黨失去一個選區不算什麼,選民如果投票支援反對黨,倒是要為自己的選擇而有5年要懺悔。
這一段“恐嚇”講話引發了強烈的不滿和反彈。而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的兒子李顯龍隨後連忙向民眾道歉:
“我們犯了錯之後必將承認錯誤,並向民眾道歉,承擔責任和糾正問題。”圖為李光耀的支持者。
李光耀90歲生日之際,英國《經濟學人》寫道:“他的領導更多是依靠人格魅力而非其‘偉大理念’。他是個實用主義者,又是個經驗主義者。” 新加坡人對他且愛且恨,評價褒貶不一。然而,當這位老人轉身離人們而去時,新加坡將離開“爸爸”的保護——沒有李光耀的新加坡,將迎來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
資料來源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