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深奧,但關乎你我的重大影響,有必要注意一下!!!原文:現已邁入2月,但今年冬季台灣尚無寒流報到,已比往年還晚,
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今在臉書PO文,
指最近一星期北極高空氣溫快速變暖,有可能激發「負北極振盪」,
造成極區冷空氣外流到中低緯度地區,未來不排除影響台灣天氣,
甚至有寒流的可能性,但不會出現類似去年的霸王級寒流。根據氣象局統計,第一波寒流平均抵達正常範圍多落在12月10日到1月23日之間,
第一波寒流最早抵達日期是1979年11月19日,第一波寒流最晚抵達日期是1988年3月7日,
今年到目前為止仍無寒流,明顯比往年還晚。
根據過去經驗,「平流層暖變」趨勢激發「負北極振盪」,
很容易造成極區冷空氣外流到中低緯度地區,
可預見大約2月中下旬台灣會比較冷,甚至不排除2月有寒流報到,
對台實際影響程度仍要再觀察,
但不會出現類似去年的霸王級寒流。 去年北半球陷入天寒地凍,中央氣象局認為原因就出在「負北極震盪」,
讓北極的冷空氣南下影響北半球天氣,儘管科學家還無法證實,
全球暖化加速了負北極震盪發生的頻率,
不過有日本氣象專家推測發生在赤道的聖嬰現象,
讓冷空氣更容易蓄積在北極,可能是這波寒流威力這麼強的原因。
日本氣象主播:「冷空氣就像這樣,就算影響我們也會馬上離去,
以滯留時間來說,大概就是1、2天,很短暫,不過如果像這次寒流,
一旦南下要離開就需要時間,至少會影響3天以上。」換句話說,影響北半球的寒流時間將超過3天以上,
氣象專家認為這波冷空氣就來自北極。
負北極震盪!這個名詞在2012年也曾出現過,不過和當時相比,
有日本氣象專家說近半世紀最強的聖嬰現象,顯然帶來影響。NASA表示1997年與2015年的衛星影像幾乎一模一樣,
在太平洋中部以及東部赤道附近,都出現海平面異常升高的情況,
這個現象顯示出嚴重且威力強大的聖嬰現象。」赤道氣溫升高讓北極圈的冷空氣更容易蓄積,一旦出現「負北極震盪」,
威力自然不可小覷。
氣象局預報中心在前幾天發佈了一段三分鐘的影片,
以動畫來說明這次的寒流是由於「北極振盪」出現負值所造成的現象,
用淺顯易懂的動畫讓人們瞭解。
何謂「北極振盪」?在影片中提到,冬天的寒帶北極圈常刮起寒風,南下入侵溫帶地區,
但幸好有環繞北極的「極鋒噴流」,即極區附近風速最強勁的氣流,將北極的寒風牢牢鎖在極區內,
使得極區內的天氣更加酷寒,反之溫帶地區則是維持溫暖,稱為「正北極振盪」。
不過,「極鋒噴流」也有減弱、變形的時候,此時北極寒風就會南下,稱為「負北極振盪」。
當「負北極振盪」發生時,溫帶地區受到北極寒風的影響就會變冷。
只是,由於台灣地處的區域位於雅熱帶與熱帶之間,受到的影響不大。只是這次就不幸被掃到。
「北極振盪」曾在 2010 年橫掃北半球的溫帶地區,當時歐美溫度急遽下降,
美國山區降到零下 10 幾度,日本北海道也積雪成災,不僅陸空交通受阻,
還導致關東與東北上萬戶停電。當時英國媒體還曾以「迷你冰河期」作為標題。此外,這次的低溫,並不是台灣最冷的一次。根據記錄,從1960年以來,
最冷的紀錄是1963年,當年1月27日,台中零下0.7℃,同日新竹零下0.1℃,
而在那一年的1月28日,台北零下0.1℃。via technews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