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讓中國海軍顫抖的現代級驅逐艦,如今在中國拆船廠找到了歸宿

來源: 鷹眼防務解讀在經過赫魯雪夫時代的壓抑之後,進入70年代,蘇聯海軍開始得到快速發展,一方面,蘇聯的全球爭霸策略要求建立一支能夠到達全球各個角落的大洋海軍,另一方面,在蘇聯的戰略核體系中,海基核力量,也就是搭載有潛射彈道飛彈的戰略核潛艇得到了高度重視,即便是在今天的俄羅斯,這樣的傳統也得到了繼承,無論是上世紀90年代前期還是今天,俄羅斯政府都在努力保證包括海基核力量在內的核力量體系的發展。為了保護蘇聯核潛艇免受美國海軍為首的北約海上力量的威脅,包括水下威脅和水面威脅、空中威脅,蘇聯海軍以保護己方的戰略核潛艇為主旨,打造自己獨具特色的紅色海軍。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蘇聯海軍開始規劃兩種驅逐艦,以輔助蘇聯主力水面戰鬥群,第一是滿載排水量高達8200噸的P.1155無畏級驅逐艦,第二種則是用來輔助無畏級的P.956型現代級飛彈驅逐艦,檔次與噸位稍低,滿載排水量達7300噸,以反艦與艦隊防空為主要任務。無畏級與956型經常被拿來與美國的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相提並論,象徵著美蘇兩強海軍驅逐艦大型化的趨勢,而956型與勇敢級更是蘇聯海軍第一次明確在遠洋艦隊中採取個別擔負單一任務、一同編組運用的概念。作為一款掩護己方反潛兵力的大型遠洋驅逐艦,現代級驅逐艦極為強調其區域防空能力和制海能力,而對反潛能力則偏弱,原因倒不是蘇聯方面缺乏在現代級這樣的大型驅逐艦上安裝反潛設備和武器,而是按照蘇聯海軍的設想,現代級驅逐艦一般是與無畏級反潛驅逐艦伴隨行動,由無畏級驅逐艦專門擔負反潛任務,而現代級則提供空中和海上掩護。 因此,現代級驅逐艦配備了強大的防空和反艦武器系統,主要防空武裝是Altair設計局開發的Shtil-1防空飛彈系統,是陸基SA-11防空飛彈系統的海上版,於1983年服役,採用半主動雷達導引機制。Shtil-1由艦上的頂板三維雷達提供初期的目標方位指示。由MR-90火控雷達負責制導,其操作波段為X(H/I)波段,平均功率4KW,峰值功率150KW,波束角0.6度,天線總重1.2噸,天線直徑約1.7m;每具MR-90能在極短距離內同時追蹤兩個相隔不會太遠的目標,當飛彈發射後,每具雷達一次只能為一枚飛彈提供照射直到命中目標。956型共擁有六座MR-90雷達,分置於艦體兩側,其中艦首艛兩側下方各有一具,主桅杆兩側各有一具,另外兩具則分布於機庫兩側。 反艦武器則是位於艦橋前方兩側的兩組KT-190E四聯裝P-100白蛉超音速反艦飛彈發射裝置,北約代號SS-N-22;安裝SS-N-22處的船舷系專為配置反艦飛彈而設計,從艦首方向以15度的傾斜角度向下轉折,成為956型外觀上一大特色。第一代白蛉飛彈的編號為3M80,於1981年服役,全長9.4m,彈重3950kg,戰鬥部重300kg,採用衝壓發動機推進,導引方式為中途慣性導航+終端主動雷達歸向,最大射程100km。 現代級驅逐艦從1980年開始在蘇聯海軍服役,其中有數艘被配置到了紅旗遠東太平洋艦隊,這種戰鬥力強大的戰艦,不論是對美國海軍還是日本海上自衛隊都是巨大的威脅,更別說是當時實力薄弱的中國海軍了,當其在中國領海附近行動的時候,經常都會引發中國海軍的高度緊張。不過,在蘇聯解體之後,中國購買了四艘現代級驅逐艦,並將其配置於海軍東海艦隊,以應對潛在威脅。如今,這些20世紀70年代設計的俄式軍艦已經不再在中國海軍中擔任主力,其升級潛力有限,加之其各系統與中國海軍裝備體系並不兼容,已經在經過矢量改裝後退居二線。而當年令中國海軍顫抖的其與現代級驅逐艦,除了少數維護不善的仍在服役外,大部分已經退役,有趣的是,期最後的歸宿是在中國的拆船廠,這對現代級驅逐艦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來源:m.wanhuajing.com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