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怎麼治最好?保養3大訣竅





提起痛風,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急性關節炎和痛風石。實際上,臨床上還不止這些。按現代醫學的定義,痛風是一組異質性疾病。它是由於嘌呤(在臺灣譯作「普林」)代謝紊亂導致的全身性疾病,它不止有關節炎的表現和痛風石的生成,還可伴發痛風性腎病、尿酸性尿路結石及代謝異常等。
它是以反復發作的小關節(尤其是踇蹠關節,即人體的大都、太白穴位處)疼痛,痛風石形成,伴高尿酸血症為特徵的疾病。如果只有高尿酸血症,即使合併尿酸性結石也不能稱之為痛風。高尿酸血症只有10%~20%發生痛風。也就是說,只有當尿酸鹽結晶、沉積導致反應性關節炎時才能診斷為痛風。




痛風有哪些症狀與特徵


急性關節炎常是痛風的首發症狀。典型發作是起病急驟,多於午夜因劇痛而驚醒,最易受累的部位是踇趾的蹠趾關節,依次為踝、跟、膝、腕、指、肘等關節。90%單一發作,偶爾雙側或多關節同時或先後受累,呈紅腫熱痛,可有關節腔積液,也可伴發熱、白細胞增多等全身症狀。


發作常呈自限性,數小時、數天、數周自然緩解,緩解時局部出現本病特有的脫屑和瘙癢表現。緩解期可達數月、數年乃至終生。但多數反復發作,甚至到慢性關節炎階段。也有的患者沒有緩解期,直至延續數年甚至終生。


痛風石是痛風的特徵性損害,是由於尿酸結晶沉積在體內,刺激周圍組織,引起異物樣反應,形成的異物結節。痛風石最常見於關節內和關節附近。可呈黃色大小不一的隆起,小如芝麻,大如雞蛋,初起質軟,逐漸變得堅硬如石。在關節附近因磨損,容易破潰成瘺管,有白色糊狀物排出,不易癒合,但也很少繼發感染。嚴重的會傷害皮下組織、甚至軟骨、骨等,最終導致關節僵硬、破潰、畸形。




什麼人容易患上痛風?


痛風通常侵襲較肥胖的中老年人,男多於女。多於春秋季發病,飲酒、高蛋白飲食、腳扭傷是重要誘因,穿鞋過緊、走路過多、受寒、感染、手術等也可以誘發。




中醫角度分析痛風成因


從中醫的觀點來看,痛風是屬於「痹證」、「白虎歷節風」的範疇。尿酸過多可歸於「痰濁」、「濕濁」。病因可分為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內因是正氣不足或勞倦過度導致脾腎功能失調:脾的運化功能不足,所以痰濁內生;腎分清泌濁的功能失調,則濕濁排泄量少緩慢,以致痰濁蓄積。外因則是風寒濕邪侵襲人體,如居處或勞動環境寒冷潮濕,或涉水淋雨,或長期水下作業,或氣候劇變等原因。此時若再加上酗酒、暴食、或關節遭受外傷,會促使痰濁流注於關節、肌肉,造成氣血運行不暢而形成痹痛,也就是痛風關節炎。痹證日久不愈,血脈瘀阻,津聚痰凝可由經絡而及臟腑,導致臟腑痹。




痛風治療依體質分成4類


痛風可以用針灸、中藥或針藥結合的方法治療。針灸對於急慢性疼痛效果顯著。
◆風濕熱痹者,清熱利濕、通經活絡,只針不灸,行瀉法。
◆風寒濕痹者,溫化寒濕,痰瘀痹阻者除濕化痰、活血化瘀,可針灸並用,瀉法。
◆肝腎虧虛者,滋養肝腎,通經活絡,多針少灸,平補平瀉。多取用足太陰脾經和發病局部穴位為主。
◆虛胖水腫者,有一類痛風病人是屬於虛胖水腫的體質,肥胖而肌肉鬆軟,易流汗、常疲勞、常感腰以下沉重,甚至勞累後即出現下肢水腫,這類病


人可用《防己黃耆湯》加減來控制尿酸,也能達到減重及改善疲勞的效果。




有許多方藥可以治療痛風,如急性的痛風關節炎發作,可依病情選用《當歸拈痛湯》、《上中下通用痛風丸》、《白虎加桂枝湯》或《四妙丸》等,單味藥可選用乳香、沒藥,皆可取得不錯的療效。
土茯苓、萆薢可降低血中尿酸濃度,薏苡仁、澤瀉、車前子、大腹皮、茯苓皮等中藥有助於尿酸的排泄,這些藥物經過適當的配伍後,可用於痛風的間歇期以降低尿酸。
痛風應少吃肉類、海鮮貝殼類等食物(Fotolia)




痛風哪些東西不能吃?


痛風與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故除了治療外,改變以肉食為主的生活方式很重要,因此建議:
1. 避免暴食,不可以過食果糖。
2. 儘量不吃動物內臟,少吃肉類、海鮮貝殼類等食物。
3. 蛋類、大部分蔬菜、水果可不限制,但發芽的菜類、青菜的芽尖,香菇、草菇、竹筍、蘆筍等生長非常快速的蔬菜,因為含有大量的嘌呤應該避免食用。

4. 忌食魚肉類火鍋湯,因為火鍋原料主要是動物內臟、、貝類、海鮮,如再飲啤酒,嘌呤攝入量過高,將令血尿酸嚴重升高而易誘發痛風及加速引起痛風腎病等其他併發症。


中草藥可緩解痛風症狀。(Fotolia)




四神湯排除尿酸有奇效


食療可以用四神湯,即蓮子、芡實、薏苡仁、當歸四種草藥加豬肚或羊肚煲湯,其中的薏苡仁對祛除多餘的尿酸很有幫助,平時經常喝(至少每天5杯水),也有助於排除多餘的尿酸。




避免痛風上身 保養3大訣竅
1. 日常生活中應當謹防風寒,勞逸適當。
2. 適當運動很有幫助,平時經常活動關節,多活動手指、腳趾、膝蓋和肘部,多做伸展運動,會趕走尿酸結晶在關節處的沉著。
3. 晚上臨睡前泡泡腳,至少30分鐘,可減輕疼痛,並讓尿酸結晶重新溶解而排出體外。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