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腸道容易長「息肉」?腸內若有息肉「排便會有癥狀」 醫生:它是「腸癌前兆」一定要及時檢查

今年剛滿50歲的李女士,身體一直不錯,以往每年的體檢結果顯示,身體的各項指標均正常。
今年的2月份,單位又開始組織常規體檢,不同於以往的是,今年的體檢項目多了一項「腸鏡檢查」。



身邊的朋友告訴李女士,做「胃腸鏡檢查」很難受的,身體挺好的,就別做了。
李女士一時間有點緊張,有些猶豫,搞不明白我身體一直很好,到底有沒有做「腸鏡檢查」的必要,如果沒有必要,就不去受這個罪了。
於是,李女士來到醫院的消化科門診,希望得到專業醫生的幫助。



醫生告訴李女士,通過「腸鏡檢查」能夠非常直觀地看到體內腸粘膜的細微變化,還可以發現腸息肉,小的腸息肉可以在腸鏡下即刻清除掉,腸息肉屬於腸內的一種病變,長期存在可能發展成為腸癌。
因此,還是建議50歲以上的人群能夠進行一次腸鏡檢查,了解一下自己腸內情況,看看有沒有腸息肉存在,防患於未然,這是便常規、腹部超聲等檢查不能替代的。



醫生的一番講解,李女士了解到「腸鏡檢查」的重要性,下定決心一定要完成常規的腸鏡體檢。但是依然很困惑,腸息肉到底是怎麼樣的一種疾病?腸道里為什麼會長息肉呢?
我現在什麼消化道的不適癥狀都沒有,這種情況下,也會有腸息肉存在嗎?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疑惑,做腸鏡到底有多麼地痛苦?醫生為李女士逐一做了詳細地解答。


一、腸息肉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疾病呢?
其實,腸息肉是在腸道粘膜上長出的一種贅生物,這種物質通常是高出於粘膜的,並且向腸腔內突出生長。
檢查發現腸息肉後,根據鏡下情況應該及時進行息肉的清除治療,之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操作便是進行腸息肉的病理檢查,明確腸息肉的病理性質。
不同的病理類型的腸息肉未來發展情況是不一樣的,通常分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三種情況。



其中,炎性息肉屬於粘膜組織的慢性炎症,在腸道粘膜組織受損傷後,肉芽組織增生而形成的一種腫物,這是一種假性息肉,在炎症治癒後可自行消失;
但腺瘤性息肉不同於炎性息肉,這種息肉的發生多與遺傳因素有關,被認為是腸癌的癌前病變,息肉在腸道內存在時間越長,癌變的風險越高。
因為,腸息肉發生可能出現癌症這一嚴重後果,因此腸息肉的常規檢查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並且,這個疾病在臨床上的發病率比較高,以直腸息肉、結腸息肉最為常見,這與腸道的特殊生理功能密切相關。'





二、為什麼腸道容易長息肉?
我們都知道,腸道是人體的消化器官,食物的消化及營養的吸收主要在小腸完成,之後的食物殘渣進入大腸,進行殘渣內水液的再次吸收,完成食物殘渣的濃縮過程,最終形成糞便,通過直腸經肛門排除體外。
一日三餐,腸道無時無刻不在工作運轉。
同時,因為糞便在腸道內長期的留存,也在反覆刺激著腸道粘膜,對腸息肉的發生有著促進作用。
此外,統計數據表明息肉更常見於老年人群中,考慮伴隨著人年齡的增長,機體機能會逐漸衰退,相應的免疫功能也會逐漸降低,息肉的發生率也會隨之逐漸上升,這個結論已經由國外的研究得以證明,尤其是多發息肉的發生幾率要高於單發息肉。



另外,不得不提起的腸道內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便是腸道菌群。
人體腸道內有10萬億個細菌與人類共同存在,這些微生物不僅數量龐大,而且種類繁多,他們在腸道內按最優比例完成組合,不同的菌種之間互相制約、互相依存,達到一種生態平衡的狀態,在維持人體健康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已經表明,腸道內微生物的存在具有抗糖尿病、抗肥胖、抗炎、抗腫瘤、抗變態反應等作用,能夠影響機體的消化能力,影響機體抵禦外來感染的能力,自身免疫疾病的發生同樣與腸道菌群密切相關,還能控制人體對癌症治療藥物的反應。





腸道菌群在腸息肉的發生過程中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腸道內菌群一旦失調,有益菌群數量減少,有害菌群數量增多,對外界抗原刺激的敏感性升高。
目前已經完成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種類是否豐富、多樣性是否足夠高、及其代謝產物如何,均與結腸息肉的發生密切相關,尤其是與能夠致癌且癌變率較高的腺瘤性息肉發生緊密相連。



除此之外,有基礎疾病的人群,比如合併高脂血症、糖尿病的患者,因為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症等內分泌因素的影響,可以直接刺激結腸細胞生長,且還可通過調控促生長因子,促進細胞增殖,抑制凋亡等,為息肉的生長提供營養基礎,促進腸息肉的發生 發展。



如此,在上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下,腸道細胞克隆增殖、分化及凋亡平衡失調,導致腸道容易長息肉。
還需要男性注意的一點,無論是單發還是多發息肉,在男性患者中的檢出率均高於女性,可能與男性患者吸煙、飲酒、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相關。


三、腸道內一旦有息肉發生,身體會有什麼癥狀呢?



一般情況下,腸息肉基本不會引起臨床癥狀,並不存在顯著的特異性表現,尤其在息肉剛剛發生,還很小的情況下。
因此,常規腸鏡檢查能夠在息肉的發現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也正是因為息肉太小,不容易發現,在腸鏡操作過程中,應該重點注意有無微小息肉的存在,防止遺漏。





但是,息肉一旦出現體積增大、表面糜爛或潰瘍形成、息肉癌變、有蒂過長、息肉距離肛門過近等變化,均會引起機體的不適癥狀出現。
其中,以腹瀉、便血為主的排便異常癥狀最為多見。


腹瀉患者表現為出現排便次數增多,有時會有黏液便、粘液膿血便,考慮腸道內感染;還有可能表現為便血,多呈鮮紅色或者暗紅色,或者正常體檢時潛血實驗陽性,一般出血量不大,黏附於糞便的表面。







四、生活中,我們應該怎麼樣才能避免腸道息肉呢?
腸息肉的發生,受到遺傳、基因、年齡、性別和種族等不可控因素的影響,飲食因素、生活習慣在腸息肉的發生髮展過程中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調整飲食習慣、改變生活習慣避免腸息肉的發生。
研究表明,吸煙、飲酒、高脂高蛋白飲食、喜食紅肉等不良生活、飲食習慣會增加結直腸息肉的發生風險,生活中戒煙戒酒、低脂低蛋白飲食能夠幫助避免腸息肉的發生;肥胖人群同樣屬於腸息肉的高發人群,積極減肥、控制體重、維持健康的BMI水平,對於避免腸息肉發生有積極意義。





另外,我們可以注重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入、增加體力活動,注重益生菌的補充,維持腸道微生態的平衡,同樣能夠幫助避免腸息肉的發生,降低腸息肉的發生風險。


五、腸鏡檢查很重要,那麼這個檢查到底痛不痛苦呢?
腸鏡是一類用於腸道疾病檢查的醫學儀器,最基本的配置之一便是一條細長可彎曲的帶有微型電子顯微鏡的纖維軟管,腸鏡通過肛門進入腸道,能夠讓醫生非常直觀地觀察到腸道內部的情況。


有普通腸鏡檢查、無痛腸鏡檢查。



無痛腸鏡檢查,最大的優勢是實現了病人能夠在無痛的狀態下完成檢查和治療過程,能夠緩解患者對腸鏡的恐懼心理,提高病人的耐受性;普通腸鏡檢查過程中存在不舒服的感受是必然存在的,但是也絕對在大家承受範圍之內。
檢查時的感受與患者的心態和體型、腸道形態以及醫生操作的熟練程度等因素密切相關。兩種檢查都是利弊共存的。



無痛腸鏡雖然提高了檢查的舒適度,但是檢查前需進行全身麻醉,存在麻醉後產生副作用的風險。
普通腸鏡則與之相反,舒適度相對較低,但不存在麻醉後副作用風險。


患者能夠通過以下幾點,最大程度地提高普通腸鏡的舒適度:
1.保持良好的心情,調整好情緒,對於腸鏡檢查不要有過多的心理壓力,有任何關於檢查的疑問及時與醫生溝通;
2.操作過程中,醫生需要向腸腔里打氣把腸腔充起來,以利於觀察,因此您會感到腹部鼓脹或有便意。一旦有排氣的感覺不要刻意控制,直接排氣即可;
3.檢查過程中也可能出現疼痛等不適,這個時候不要緊張,要將身體的不適癥狀及時告訴醫生,操作醫生能夠根據具體情況做出調整;
4.腸鏡檢查會有氣體的注入,所以剛做完腸鏡依然會有腹脹不適的感覺,可通過輕揉腹部或輕微活動,促進排氣,腹脹會漸漸消失;
5.取了活檢後要適當休息,不要劇烈運動,不要食用刺激性的食物,不要飲酒。



關於腸鏡檢查中李女士的所有疑慮,基本得到了詳細地解釋,相信對於其他人而言,也能夠了解到腸鏡檢查的重要性;尤其是50歲以上人群,對於有腸道癌症家族史的人群,腸鏡的檢查可以提前到40歲,這對於及時發現腸息肉,預防腸息肉的進展,防止腸癌發生,至關重要。


文章參考:今日頭條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