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哥德式服裝有什麼魅惑人心的歷史嗎?在百多年前…它其實是一件喪服。

在1815年至1915年期間,悲痛、哀傷讓時尚到達了的頂峰,即使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毫不過時。19世紀的人們經歷了太多悲痛的事件,包括恐怖的奴隸制、可怕的疾病等等都對後代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這期間曾有一個病態迷戀的維多利亞時期,當時的人們迷戀完整的動物標本及充滿可怕幽靈的哥德式小說。
這些都讓那個時代的時尚潮流縈繞著悲淒的印記。例如當心愛的人去世後,親屬們穿著黑色的衣服,避免「快樂」的活動。有些人的哀悼期甚至長至兩年。更有些寡婦堅持穿著黑色衣服哀悼她們的餘生。
 

 
如今,公開哀悼可能讓人覺得很陌生,甚至有些反感。然而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人們認為公開哀悼是尊重死者,看到某人穿著黑色衣服表示他剛剛經歷了悲痛。(不像今天,黑色已經不是服喪期間的日常穿著了)。雖然穿著黑色並不全然代表經歷悲痛,但是人們總認為能從黑色中得到慰藉。因此,「哀悼時尚」(當時被稱為「widow's weeds」)成為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業務。工業革命也助長了這股風氣,因為工廠製造大量黑色染料,中產階層能買得起的額外的衣服。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正在舉辦一項展覽,這是該博物館七年來首次舉辦的秋季展覽,該展覽充滿憂鬱色調,它聚焦於維多利亞時代以及愛德華時代的喪禮服飾。「喪禮服飾百年展」將展示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黑色喪禮服飾以及它們對時尚潮流尖端的影響,大部分展品是來自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收藏。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極其重視喪禮服飾,就精美款式而言,其他任何時代都無法與之媲美。
 
▼左邊的是一個女人和一個男人的哀悼裝束。右邊是維多利亞女王,當艾爾伯特去世以後,女王走出公眾的視野,並穿戴喪禮服飾長達40年。並且,維多利亞還引領了白色婚紗的流行風潮。

 
▼哀悼服裝是為男性而製作的,但哀悼文化主要是由女性構成的。這是他們對悲傷的一種「浪漫」應對。

 
▼哀悼不只是一種個人的悲傷表達,而是一整個社會的現象。這張有點諷刺的插圖由查爾斯·達納·吉布森所畫,黑色連衣裙不僅意味著死亡,也意味著一個女人重回單身。

 
▼哀悼的裝束也是有季節性的。

 
▼儘管都是深色,但珠寶及華麗紋飾的禮服絕對是一種時尚。那個時期,黑色服裝不是日常便裝。

 
▼珠寶、配飾也包含在哀悼服裝裡。

 
▼1895年的一頂哀悼帽,頭上有一隻鳥兒的標本。

 
▼珠寶也是黑色的。

 
▼一枚蛇胸針,專門為哀悼而設計。

 
▼珠寶包括用死者頭髮做成的胸針。雖然這在今天看起來有點變態,但在那時期被視為是正常的,甚至是感人的。

 
▼紫色是半喪服的顏色。半喪服是在過渡狀態時,人們剛剛走出悲痛回歸日常時的穿著。

 
▼右邊的灰色長袍實際上是一個婚紗。內戰剛結束時,國家的悲慘使婚禮變得沉痛。在這更說明了當時死亡的普遍性,連婚禮都可能會穿喪服。整個國家都在哀悼之中。

 
▼然而,經過了世紀交替,人們對死亡的態度也變得不那麼壓抑。你可能不會想到這件1902年的紫色亮片禮服也是一件喪服。

 
人們慢慢的對死亡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不再那麼複雜。在維多利亞時期,死亡是真實的、個人的,兒童死亡、疾病傳染比現在常見很多,死亡是生命中一種親密的部份,人們並不認為將死者親屬的頭髮做成珠寶是一種病態美。現在,人們接種疫苗,並且有了更好的醫療知識,死亡變得不再是那麼常見的事,但或許這就是我們會繼續迷戀它的原因。看過了這些歌德時期人們對哀傷的表達,我們或許該感謝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哀悼文化。
經過了各個時代的不同藝術風格,才造就了今天多元的藝術發展,而每一個階段的藝術歷史都都是一次時代的寫實記錄,後代的人們從中萃取元素才能創造新的藝術風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喪禮服飾百年展」將於2015年2月1日舉行,或許你喜歡藝術的朋友也會想要參觀這場展覽,趕快分享給他們,馬上計劃明年的紐約之行吧!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