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失去冷靜還是有意強硬 王毅怒從何來?

近日中國外交王毅訪問加拿大就人權問題批記者引發關注。6月1日,王毅在渥太華會見了加拿大總理和外交部長。此後他與加拿大外長聯合舉行了 記者會。會上,來自加拿大的記者阿曼達·康納利代表五家加拿大媒體組成的記者團向加拿大外長提問。王毅對加拿大記者激烈的反應,據稱是「讓西方媒體大跌眼 鏡」——王毅認為,阿曼達的問題充滿了對中國的偏見和傲慢,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在長時間的「大國崛起」和「民族復興」的話語背景下,當外國記者公開質疑和批評中國時,中國外長能夠「義正言辭地回應」——毫無疑問,「怒斥外國記 者」是極具生髮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行為。中國大陸媒體大多在報道此事的標題上表明了中共的立場和態度「王毅怒斥外國記者:你哪兒來的傲慢」。與加拿大外長舉行的聯合記者會,讓王毅成為國際輿論的焦點(圖源:新華社)王毅不是第一個「被惹怒」的官員生氣了,後果多嚴重?站在不同的立場和價值看,會有不同的答案。在公開、正式的場合上,中國官員偶爾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時,通常第一時間做出不適反應的都是外國媒體的記者們。《華盛頓郵報》6月2日刊文稱,王毅 所說的核心內容並不新鮮,令人驚訝且露骨的是,王毅讓自己看起來被惹怒了。文章還說,鑒於限制性的安排,王毅本可以作令人厭煩的長篇發言,按照自己的稿子 講話,避免後續問題。然而,他卻失去了自己的冷靜。 《赫芬頓郵報》則刊文稱,在發表這番批評時,很明顯,王毅看起了很生氣。《華爾街日報》則刊文稱,這並不是中國官員首次怒斥記者,2000年,時任主席江澤民也斥香港記者「太膚淺,有時候幼稚」。加拿大記者提問時是否態度「傲慢」可以暫且不論,作為一國外長的王毅,表現出被「惹怒」的態度,是不是符合其職務身份和社會身份才是國際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 法國媒體分析認為,從技術上說,一國外長回答並沒有向自己提問的問題,即便不合情理,也並非完全不可想像——如果的確涉及到重大立場宣示的話。但是 作為來訪客人,用強硬語氣批評東道國記者「偏見」、「傲慢」、「不負責任」,甚至教訓媒體記者「沒有發言權」,則體現出明顯的心態鴻溝。中國國內媒體在引述王毅怒斥外國女記者的新聞中表示,「中國外長用一連串問題有力回應加記者的發難」,在中共的視角里,記者的提問是在「發難」,王毅的做法和態度非但無可指摘,而且義正言辭、大快人心。王毅強硬還是中國強硬王毅的反應,事後作為當事人,加拿大女記者向媒體表示,既沒有料到王毅會主動回應,也感覺到「中國變得比以前更加強硬」。 按照西方價值觀看,媒體發問質疑的權利幾乎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王毅的突然發飆,被媒體解讀為,「的確在某種程度上顯示出『中國人的腰板越來越硬了』」。對比王毅過往的表現,媒體說,王作為前駐日大使,曾經被認為「勤奮好學、注重細節且具有溫和的外交風格」,而在加拿大的發飆,則展示出這位外交部長的強硬一面。有觀察人士指出,在中共目前的權力體系中,外交部並不擁有制定外交政策的能力,只是最高層意志的執行機構。王毅一反「溫和的外交風格」,有意凸顯「被惹怒」後的強硬態度,與整個中共體系對敏感話題的範圍定義和態度的底線保持高度一致——習近平執政以來,就被外界評價為「強勢執政」。 來源:big5.backchina.com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