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昔日香港的:人、事、物、景、傳統、文化

令我們懷念的香港人、事、物、景、傳統、文化...等照片,讓大家一起分享!一張非常令人感觸的照片:陳百強、張國榮、鍾保羅三位於80年初的合照,可惜他們都於盛年中相繼離世了。sponsored在五六十年代成長的香港人,一定睇過「財叔」漫畫,是由著名漫畫家許冠文繒畫的。size 約5"x8"有十多頁紙左右,每本賣一至三毫。人物除財叔外,還有牛精洪、大哥成、蘭女等人物的抗日事跡,如突襲啟德機場、用漁船與日本艦艇對峙、暗殺漢 奸等,聽說內容都是根據東江蹤隊港九大隊的真實事跡改編的!sponsored童年時老爸於暑假帶eat哥往澳門探嫲嫲,當時除了有較快速的「水翼船」外,也有航速較 慢,票價大眾化之「佛山」、「德星」、「大來」三艘大客輪行駛港澳之間,航程約三個多小時。我們通常於深夜登船,客輪凌晨到達澳門,但我們延至天濛光才落 船飲早茶,然後才去嫲嫲家。該三艘大客船載有eat哥封存了幾十年之點滴父子情.....1971年8月16日晚,颱風露絲吹襲香港,當時香港天文台懸掛起十號風球。有38年船齡的客輪「佛山號」(又稱「佛山輪」)正由香港開往澳門,受颱風影 響無法繼續行程,遂於昂船洲對開海面錨泊。至8月17日凌晨兩時許,巨風扯斷了佛山號的錨鍊,最後在大嶼山東北扒頭鼓對出約400呎(約120米)的海域 被大風吹翻沉沒。sponsored「佛山號」船上共載有92人,但僅有4人獲救,其餘88人均告罹難,成為香港有記錄至今第四多人死亡的海難。(轉貼)sponsored人生第一次品嚐「灌湯餃」印像好深,一世難忘!話說老爸帶年幼嘅eat哥於灣仔「新亞怪魚 酒家」嘆茶。當時除了叫左一籠「大飽」外,仲叫多籠「灌湯餃」。點心來了但老爸照常睇佢啊嘅「工商日報」無理我。好奇嘅我唔客氣,「筆」左一隻「灌湯餃」 就擒擒青咬落去......,滾熱辣嘅湯汁即時濺入喉嚨,嘩!eat哥當堂吐都吐唔切仲喊到拆天咁。老爸立刻召來企堂拿杯冰水俾我飲,但喉嚨已被燙傷,成 日乜都唔食得,後來老爸買來兩杯雪榚安撫下eat哥sponsored傳統灌湯餃是一籠有兩隻餃,下面有一小片紅蘿白於鐵片上(免黐實),而湯是在餃內,食時要很小心,因為湯會走出來。餃內的熱湯是以上湯煮豬皮、大菜、雞腳 等等含大量膠原的食材凝固成的半固體,包在餡子之內,經加熱便變成湯汁被封在餃內。由於湯汁滾燙,因此有「先開窗;後喝湯」之說,指吃灌湯餃時應先在皮上 咬一小口,啜飲湯汁,否則一大口咬下湯汁亂濺很易燙傷。現時很多號稱「灌湯餃」都是載於小燉盅浸在湯內,都是不正統的!eat哥一定唔收貨sponsored傳統的灌湯餃非正式灌湯餃成長於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一定穿過「木屐」。 初時的木屐只有木色和黑皮,後來變化漸多,屐面可漆上顏色和繪上花紋或卡通人物。除人造革質、帆布屐帶外,還有不同顏色塑膠帶可供選擇。到屐檔購買木屐, 揀款揀帶揀大細之後,屐佬便會以用你的拳頭量度好長度,剪出適合面積屐帶,再用釘在兩旁邊固定,即可試穿。如果太鬆或太緊,則用鉗拔釘再調整。sponsored六十年代後期有日本膠拖鞋出現,於是木屐漸被淘汰!當時的流行的日本膠拖很單薄,只有深啡色,類似「懲教署」供在囚人仕那種。sponsored這些看書兒童都穿日本膠拖,故照片應係60代後期拍攝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