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劇/劇作家們賣腦賣血的爆肝戰爭

▲本土劇天馬行空的劇情,甚至加入了動畫片元素,都是編劇們嘔心瀝血生出來的妙梗。(圖/劇照) 大 中 小 一部戲劇的製作,往往是在許多力量拉鋸下完成的,包括收視、預算、參獎、電視台理念、觀眾要求等等。近幾年來大打收視率戰爭的長壽劇,成為台灣影視作業的特殊生態,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作出最大的發揮,成為劇作家們賣腦賣血的爆肝戰爭。對於邊拍邊播的ON檔戲,編劇幾乎天天面對趕稿壓力,又必須不斷關注吸收時事資訊以及全球流行戲劇的火紅元素,以做為吸引觀眾的指標。電視台為了迎合觀眾收視口味,收視率成為劇情走向的圭臬,編劇不得不學會適應市場,卻也因此限制了編劇的自主性。
▲金鐘編劇吳洛纓,作育英才不遺餘力。(圖/資料庫)台灣的編劇環境,多以製作人(或製作單位)為首,形成了由「編劇統籌」帶領「協力編劇」的生態。統籌主要負責決定分場事件,協力編劇負責把橋段寫得動人。此外,有時亦會有「寫手」助陣,寫手不需要思考劇情邏輯,純粹負責分場劇本填空,讓編劇團隊能在最短時間內創作出劇本以供ON檔戲拍攝。長久下來使得劇本失去完整形塑,造成許多吸睛卻荒謬狗血的不合理劇情。金鐘獎最佳編劇吳洛纓,作育英才不遺餘力,她曾在《娛樂重擊》專欄中,表示台灣編劇班每年至少產出210個有能力的編劇人才,卻嘆「我們養成了編劇,但依然把他們當成工具,而且沒有想過怎麼保護他們,或者教他們保護自己。」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