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俊、金泰熙、金喜善、為何那麼多韓國人姓「金」?">

雜誌《經濟學人》刊登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解讀了為何那麼多韓國的姓氏,不是姓「金」,就是姓「李」。曾言,如果在首爾的南山拋下一塊石頭,被擲中的人多是姓「金」或「李」。在韓國5000萬人口中,佔5分1 的韓國人都是姓「金」。另外,除了韓國現任總統朴槿惠與著名歌手PSY (原名朴載相) 外,「朴」也是韓國一大主流姓氏,大概10分1 人的是姓「朴」,而「金」、「李」與「朴」則是韓國的三大姓氏,占韓國人口的一半以上。與中國人擁有大大小小不下100多個姓氏,為何韓國人的姓氏多是集中在上述的數個選擇之中?原來這與韓國的傳統封建社會制度有關。一直以來,韓國人名字都不會配上姓氏,直至約17-18世紀朝鮮王朝晚期才開始有人採用姓氏,並慢慢普及化。早期的韓國社會,但都只局限於皇室與貴族階層 (古代韓國稱為「兩班」) 方能享有的特權,因而擁有姓氏是身份的一種象徵。後來到了高麗時代,正當韓國新一批士紳階級的冒起,太祖王健為吸納他們,建放寬擁有姓氏的權利,賜予一批貴族成員與朝廷大臣,讓他們擁有自己的姓氏。另外,他自己也把姓氏改寫,因為本來根據他的父親「龍建」之名,他理應姓「龍」,但他後來自稱是中國唐朝唐肅宗的後人,並跟他的舅父之姓氏改為「王」。所以,在400多年的高麗歷史中,王姓是受尊崇的姓氏,有着非一般的特權待遇。其後,那些貴族與大臣的後代,在他們生活的地區,透過家族通婚的方式把姓氏的傳統傳承下去,因而慢慢形成了不同姓氏有它們的地區集中地,也可以以此來區分同姓的問題,例如稱為「仁川 李氏」、「潘南 朴氏」等等。但後來隨着戰亂 (與日本和清朝),不少傳統地區家族因而被迫遷居至其他地方,而且不少家庭於18世紀後期轉為經營通商生意,他們從朝鮮半島的南部遷至北部地區,姓氏與地域的連繫不復昔日那麼強。但隨着太祖王健把姓氏權力解放以後,昔日傳統的階級制度亦慢慢瓦斯。那時,一般中產人士 (古代稱為「中人」),他們可以透過買官,如府使、縣監等朝廷官位,來取得姓氏。他們在買官位後,一般都不會新改其他姓氏,多隻會沿用買回來官位的本來姓氏,把那份族譜直接轉用,而當時最受上流社會的姓氏多是「金」、「李」、「朴」、「張」與「崔」,因而後來不少人也承繼了這批姓氏,成為整體社會的主流。到了19世紀中期,此風氣慢慢廣為社會接受,不少低下階層也學習建立他的姓氏。有見及此,李氏朝鮮晚期於1894年取消原有的階級制度,讓平民百姓也可以擁有他們的姓氏。當時,不少「被解放」的奴隸多以他們昔日服務的主人姓氏來取姓。其後到了1909年,政府通過新的個人戶口普查登記,要求所有韓國必須擁有姓氏,就成就了今天的情況。但是,由於不少韓國人取姓氏多是離不開「金」或「李」,追本溯源下他們必須以要家族譜中的「本貫」為區分,如前說的「仁川 李氏」與「高靈 朴氏」 (即現時總統朴槿惠的本貫),由於擔心同姓通婚問題,自朝鮮王朝晚期起,政府禁止同「本貫」的人通婚,一切直至1997年韓國政府才把此法取消。時至今天,「本貫」對一個人的身份地位與財產也再沒有如昔日般強,但「朴」、「金」與「李」姓的影響力依舊,原因是不少外國人歸化入籍韓國後,多是取這些姓氏為主要選擇。根據韓國政府統計,「金」、「李」、「朴」與「崔」是他們的主要喜好,因而近年出現了「泰國 朴氏」、「蒙古 金氏」等有趣現象。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